廣東海洋大學學子暑假三下鄉(xiāng)實踐:手工傳承,非遺中一抹紅
為響應“喜迎二十大,青春在行動”主題社會實踐活動的號召,為非遺文化注入新活力,進一步激活延續(xù)黨史紅色基因,將陽江風箏非遺文化特色與黨史紅色精神結合,廣東海洋大學商學院“尋寶小分隊”實踐隊共8名隊員來到了“梁治昂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進行風箏文化和紅色黨史文化結合的創(chuàng)新風箏設計制作。在省級非物質文化風箏傳承人梁治昂老師的指導下,團隊基本完成了將風箏技藝與黨史紅色基因結合的風箏設計制作。
陽江風箏自古就是南派風箏“南鷂”之首,與北方的“北鳶”齊名。陽江非遺風箏技藝的制作過程也是精細巧匠的,主要有“扎、糊、繪、放”四種手工藝程序。尋寶小分隊的成員團結一心,分工合作,在一天的工作日時間完成了復雜的風箏制作的扎、糊、繪三道工序。扎,指的是手藝人將草稿中的風箏的骨架設計,按照提前計算好的比例拼接成一只完整的風箏骨架結構;糊,即是用白膠圖在風箏骨架的一邊然后粘上白色的尼龍布,這樣風箏的原始模樣就出來了;繪,則是在以及干膠的尼龍布上面描繪上提前設想好的圖案形狀,繪畫圖像再對其上色描彩。
“尋寶小分隊”實踐隊在陽江風箏非遺傳承人指導下,通過風箏手藝學習,結合黨史,創(chuàng)新設計出寓意著“黨旗與國旗飄揚下的天安門繁花似錦”的黨史紅色文化風箏。傳達了跟黨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的祖國一路繁榮昌盛的美好前景。在賡續(xù)紅色黨史命脈中創(chuàng)新傳承陽江風箏非遺文化,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為傳統(tǒng)注入新活力。
發(fā)布時間:2022-07-09 作者:廣東海洋大學商學院“尋寶小分隊”實踐隊 李琦雯來源:大學生新聞網 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