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湖南工學院“擂色生香”實踐團赴往美麗的益陽市桃江縣進行調(diào)研學習,旨在進一步了解擂茶文化、學習正宗桃江擂茶制法,為此,實踐團深入當?shù)卮迕駞羌t云吳嬸家中學習傳統(tǒng)桃江擂茶文化與制作技藝。
通過村民吳嬸的詳細講解,隊員們知道了擂茶涵蓋了解饑,解渴,解毒,療疾等諸多元素。當?shù)厝舜蠖嘞埠仍独薏枰约翱咕椎恼鄱薏琛⒔饪谏嗷鸲镜母鸶薏、解寒來暑往的蒲公英擂茶、清熱解毒的綠豆擂茶,擂茶中還會加入一些配料如炒嫩玉米、炒米等,這樣的搭配不僅增加了口感,也使得擂茶餐食更加營養(yǎng)均衡。招待客人時,還會有與之配伍的擂茶餐食,由四炸、四浸、四腌和四果點組成十六碟,但以往因季節(jié)限制,大多為九碟。四炸如炸莧菜或紅薯葉糯米粉團,米鍋盔,南瓜巧可片,薯片等;根據(jù)時疏制作而成的四個醋浸泡菜或涼拌菜,如泡黃瓜,泡蘿卜,泡小筍,泡萵筍、泡辣椒等;經(jīng)典四腌為辣椒茭頭,辣椒刀豆,辣椒洋姜,辣椒蘿卜;四果點如南瓜子、干姜、紫蘇木瓜片及一樣當季水果。要求不含葷菜,不含面點,避免食物相互排斥,減擂茶風味。實踐團不禁感嘆,擂茶文化,需要深入鄉(xiāng)下,才知道有多深。
隨后,實踐團師生跟隨吳嬸,從挑選原材料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擂茶制作方法。擂茶的基礎材料有花生、芝麻、茶葉等。正值清明時節(jié),茶葉新嫩豐盈,吳嬸帶領實踐團前往桃江武潭鎮(zhèn)蓮花坪省級重點示范茶園體驗了一把采摘茶葉的樂趣。吳嬸手把手教隊員如何正確的采摘茶葉,她強調(diào)必須要在保護茶樹的前提下采摘高品質(zhì)的茶葉,必須遵循“以養(yǎng)為主,以采為輔”的理念。之后吳嬸又手把手教會隊員們采摘當季生長的野生魚腥草和冬莧菜,炒制芝麻花生等食材,炸四炸等。
當擂茶材料和配伍餐食準備完畢,真正學習擂制擂茶時,隊員們才發(fā)現(xiàn)擂茶的制作過程相當講究,需要陶制擂缽、擂缽架、擂茶棒等工具。首先放入采摘清洗干凈的茶葉,待茶葉擂爛后,再加入炒香的芝麻、花生、綠豆、生姜、白糖等食材,中間要少量多次的添加溫開水。吳嬸操作擂茶時同時向隊員傳授擂制技巧,因為擂棍長達1.67米,臂力和耐力在這道工序中都很重要,所以要善用桿杠原理,用巧力,且動作要既有力又均勻,這樣才能把芝麻和花生等材料磨得細膩,保持擂茶口感。將這些原料擂成糊狀后,用涼開水調(diào)勻,然后用竹撈瓢一碗碗盛出飲用。在她的指導下,隊員們依次嘗試親手制作擂茶,過程充滿趣味,滿堂飄香,歡聲笑語。
當擂制好的擂茶和餐食擺上桌時,香氣四溢。品嘗一口,既有茶葉的清香,又有芝麻花生的醇厚,炒米的加入更是讓口感層次豐富,每一口都能感受到桃江擂茶的獨特魅力。隊員們不禁感嘆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不應僅停留在書本上,而應該通過實踐來活化和發(fā)展。
吳嬸及家人的好客熱情讓隊員們體會到了《桃花江是美人窩》歌曲中所唱到的“桃花江是美人窩,美人硬比桃花多。要問美人為何美,愛打擂茶愛唱歌。”桃江人不僅人美,心靈更美。
實踐團隊員通過這次深度調(diào)研和親身實踐學習,不僅掌握了桃江擂茶這一獨特地方技藝的制作技巧,更是在親身體驗中極大地增強了對擂茶文化的尊重和保護意識。隊員們決心要將這份獨特的擂茶文化傳承下去,為鄉(xiāng)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未來的日子里,擂色生香實踐團將繼續(xù)深入探索,創(chuàng)新擂茶,讓這一傳統(tǒng)技藝在鄉(xiāng)村振興的大潮中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