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新聞網(wǎng),大學生新聞發(fā)布平臺

齊熾琉華實踐團采訪雨點釉陶藝傳承人周祖毅
為了解博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現(xiàn)狀和當?shù)匚穆冒l(fā)展程度,7月15日,山東理工大學管理學院齊熾琉華實踐團前往淄博博山雨點釉博物館,對省級非遺傳承人、雨點釉陶瓷制作大師周祖毅進行采訪。
(圖為隊員參觀雨點釉博物館)
周祖毅向?qū)嵺`團展示了博山人民的熱情和周到,他邊制作陶瓷邊向成員們講述起自己的經(jīng)歷。周師傅的父母皆在陶瓷廠工作,所以他自小受到家庭氛圍影響,毅然決然走上雨點釉陶藝的傳承道路。在周師傅的講解下,團隊成員了解了博山雨點釉陶瓷工藝的文化淵源。雨點釉產(chǎn)自唐末,燒制技藝成熟于自宋代,雨點釉鮮明沉穩(wěn),潔晶點或大或小,但豁然在目,分布勻稱,不失優(yōu)雅,是名貴釉種。他向?qū)嵺`團分析博山陶琉制作的優(yōu)勢時講到,博山得益于當?shù)鬲氂械膬?yōu)勢條件,以煤炭作燃料,以青土為原料,以白炭土為釉料,能夠燒制出更多釉種,制作出高質(zhì)量的瓷器。
(圖為周祖毅師傅正在制作陶瓷)

(圖為周祖毅師傅為隊員講解陶瓷琉璃)

(圖為周祖毅師傅正在制作陶瓷)
實踐團成員詢問起雨點釉陶瓷的制作工序,周師傅談到,雨點釉陶瓷從原料采集到成品出爐共經(jīng)過72道工序,造模,灌漿,拉胚等每道工序緊密相連,缺一不可,在經(jīng)過反復(fù)入窯燒制方能有概率得到好的雨點釉陶瓷。團隊成員在聽講的同時觀摩周師傅的制作手藝,感受吃苦耐勞、持之以恒的匠人精神,正如周師傅所說,“陶藝是一個苦活,體力活,做這一行不光要有興趣,更要耐得住性子,吃的了苦。而當你制作出一件自己滿意的瓷器,你會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圖為周祖毅師傅為隊員講解陶瓷琉璃)
(圖為隊員參觀雨點釉博物館)

(圖為周祖毅師傅為隊員講解陶瓷琉璃)
在談及雨點釉工藝傳承問題時,周師傅提到,這項工藝已經(jīng)傳授下去,加之國家對非遺文化傳承的大力支持,他相信這項工藝在未來必會有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
(圖為周祖毅師傅為隊員講解陶瓷琉璃)
(圖為博物館部分展品展示)
通過此次與周師傅的交流,實踐團進一步了解了博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雨點釉陶藝的制作工藝及流程,在欣賞一個個精致陶瓷的同時更加深了對當?shù)厝宋臍庀⒌母形颍瑸閷嵺`團隊在博山非遺文化保護和文旅發(fā)展方面指明了調(diào)研方向。
(圖為團隊成員與周祖毅師傅及博物館工作人員合照)
作者:李宗澤
拍攝:張金梅、劉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