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歷史遺存豐富,文化遺產厚重。近年來,安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績。為了感受歷史與現代的交融和積淀,探尋悠悠的歷史記憶,聆聽樸實的動人故事,響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聚百年光輝黨史,志說安徽模范精神”江淮舉旗宣講團的號召,團隊志愿者陳少杰于2023年7月15日前往安徽省合肥黃屯老街,了解當地的經濟文化發(fā)展趨勢、學習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感受黃屯老街的風土人情。
【古法傳承的舌尖記憶】
始建于唐朝的廬江黃屯老街,至今已有1千多年歷史。
自然翹起的墻頭上,幾縷枯黃的蒿草,隨風瑟瑟搖曳著。
志愿者漫步于黃屯老街,在人聲鼎沸處便可看到朱永坤大餅和華兵米餃。黃屯大餅和米餃是黃屯傳統(tǒng)美食,始建于唐朝的廬江黃屯老街,至今已有1千多年歷史。清人劉治襄著的《庚子西狩叢談》中曾記載: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逃亡至懷來縣附近,宣化鎮(zhèn)總兵何乘鰲磨米成粉,包裹菜心,做成自己家鄉(xiāng)的黃屯大餅奉上,慈禧及光緒等嘗后,贊不絕口。黃屯大餅那也是名不虛傳,黃屯老街上有一家遠近聞名的朱永坤大餅味道古法正宗,曾上過CCTV時的味道欄目。志愿者品嘗著大餅不禁贊嘆:吃在嘴里既不粘又沒有核子,粉質利口又有些勁道,大餅油而不膩,焦的一面吃起來十分脆香,不愧是黃屯老街一張香噴噴的名片,傳統(tǒng)的記憶飄香十里!
【黃屯河“孕育”出古村落】
但凡一個村落的繁榮昌盛,都離不開大江大河的眷顧,黃屯的母親河是黃屯河,河水長年不絕,孕育著這一方水土。
這是一條不算很長的河流,流域面積40余平方公里,主河道由南向北,長五六公里,支流眾多,主要承接著黃屯河兩邊山上流下的雨水。黃屯山區(qū)重巒疊嶂,植被良好,氣候濕潤。蜿蜒河流穿山過,水貴如油,當地人不敢有絲毫浪費。勤勞和聰慧的山區(qū)人筑起堰壩,將河水導引入農田,清流潺潺,兩岸飄著稻花的香氣。黃屯河能夠通航的長度約3公里,黃屯老街距黃屯河出口處約1.5公里。黃屯河河道彎曲,當地人稱:“進入黃屯河,九里十三彎;走進黃屯山,九里十三庵。”在這條彎曲的河流上,當年可是物阜民豐,百舸爭流,古街依托黃屯河將山里的竹木、山貨等特產運往山外,圩區(qū)的稻米魚類經黃屯河運到黃屯集市進行貿易,銷往整個山區(qū)。
黃屯古街似一首悠長雋永的歌謠,它承載著千百年的歷史和文化,那街面上每一級石階就象是一個音符,每條街巷和每個庭院的旮旯里都隱藏著一個秘密和一段故事,當你偶然觸摸了它的靈魂,它便會向你歌唱,向你傾訴,向你抖落那隱藏千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