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我以大學(xué)生志愿者的身份,應(yīng)宿遷市宿城區(qū)支口街道社工站的邀請,參與了為特殊兒童打造的“成長增能營”活動。7月26日,增能小組的第一、二節(jié)——“小組初相識,制定契約”與“技能挑戰(zhàn),朋輩互助”順利開展,看著孩子們從拘謹(jǐn)?shù)骄`放笑容,我真切感受到了陪伴與賦能的意義。
此次活動的核心目標(biāo)很明確:一是幫孩子們提升生活自理和動手能力;二是通過互動讓他們學(xué)會表達(dá)與管理情緒;三是挖掘潛能、增強(qiáng)自信,讓他們在社交中找到歸屬感。而這,也成了我參與其中的初心。
從陌生到熟悉:一份契約,聯(lián)結(jié)你我
第一節(jié)“小組初相識,制定契約”開始時,我有些忐忑,怕自己不能很好地融入孩子們。但社工老師先帶了個好頭,熱情地做了自我介紹,分享了自己的愛好,孩子們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了。輪到他們時,起初還有些小聲,但在社工老師的鼓勵和我的微笑示意下,大家漸漸放開了,有的說喜歡畫畫,有的說愛聽故事,簡單的話語里滿是真誠。
為了讓氣氛更輕松,我們玩了快問快答小游戲。“最喜歡的顏色是什么?”“周末喜歡去哪里玩?”孩子們搶答的樣子特別可愛,笑聲此起彼伏,剛才還存在的陌生感一下子消散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制定小組契約的環(huán)節(jié)。社工老師告訴大家:“契約是我們共同的約定,遵守它,我們的活動會更開心。”孩子們紛紛舉手提建議:“不能遲到!”“要好好說話,不能吵架!”“有問題要舉手說!”每一條都被認(rèn)真記下來,最后他們還在契約上簽下名字,畫上小太陽、小星星當(dāng)“專屬印章”?粗@份充滿童趣的契約,我知道,我們這個小集體真正成立了——而我,也成了他們信任的“大朋友”。
動手與互助:小小的作品,大大的自信
第二節(jié)“技能挑戰(zhàn),朋輩互助”是手工DIY,要做電風(fēng)扇和香囊。出發(fā)前我還擔(dān)心孩子們會不會覺得難,沒想到他們積極性特別高。
組裝電風(fēng)扇時,有的孩子會把零件裝反,有的擰螺絲總也擰不緊,我就蹲在旁邊慢慢教:“你看,這個零件要對準(zhǔn)卡口,像這樣輕輕推……”有個小男孩急得臉都紅了,我剛想伸手幫忙,旁邊的小女孩卻小聲說:“我來幫你吧,剛才志愿者姐姐教我的。”看著他們互相遞零件、小聲提醒,我忽然覺得,其實他們比我們想象中更會合作。
縫制香囊時,針腳歪歪扭扭的,但沒人放棄。當(dāng)?shù)谝粋孩子舉著自己做的電風(fēng)扇跑過來,興奮地喊“轉(zhuǎn)了!它轉(zhuǎn)了!”時,所有人都圍了過去,眼里閃著光。香囊做好后,孩子們互相聞著對方的作品,說“你的好香”“你的花紋好看”,那種純粹的快樂特別有感染力。
一位家長在旁邊看著,眼眶紅紅的,拉著我說:“平時在家啥也不讓他碰,真沒想到他能自己做出這些,這孩子真棒!”那一刻,我和孩子們一樣,心里滿是成就感。
陪伴的意義:不止是幫助,更是共同成長
社工老師說,這次活動是基于“增權(quán)理論”,要讓孩子們相信“我能行”。確實,看著他們從“我不會”到“我試試”,再到“我做到了”,那種自信的提升是看得見的。有個平時不愛說話的孩子,做完香囊后主動送給我一個,小聲說:“姐姐,這個給你。”我收下時,他笑得特別甜。
這次實踐讓我明白,特殊兒童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平等的機(jī)會和耐心的引導(dǎo)。他們的潛能就像被包裹的種子,只要給點陽光和雨露,就能破土而出。而我在付出的同時,也收獲了太多感動——孩子們的笑容、家長的認(rèn)可,還有自己在溝通與共情中的成長。
聽說接下來社工站還會開展更多活動,我真心為孩子們高興。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關(guān)注特殊兒童群體,用一點點愛,幫他們拓寬成長的天地。這個夏天,能參與這場“成長增能營”,是我最珍貴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