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范大學】馨星隊三下鄉(xiāng)|感悟文化魅力,傳承非凡遺產(chǎn)
7月19日,馨星隊赴喀什深塔中學云實踐活動的第二天,驕陽高照,晴空燦爛。我隊以“非·凡,遺·產(chǎn)”為主題的特色云文教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深塔中學的高一學生熱情洋溢,與馨星伙伴們在云端中暢游學海。作為此次三下鄉(xiāng)活動宣傳板塊的成員之一,我參與了“非·凡,遺·產(chǎn)”特色課程的通訊稿撰寫,仰取俯拾,滿載而歸。
馨星隊里依舊充滿團結(jié)友愛的氛圍,每位隊員都是一顆顆溫暖且閃耀的星星。在撰寫通訊稿的前一天晚上,文教板塊的成員周晶晶為我提供了的她撰寫的“非·凡,遺·產(chǎn)”教案與課件,讓毫無思緒的我茅塞頓開,腦海里逐漸勾勒出通訊稿的基本框架。晶晶給予我的幫助讓我十分觸動,溫馨的互動傳遞著馨星隊溫暖的情懷。我翻看一頁頁詳實的教案,觀看一頁頁精美的課件,鮮明地感受到她對待文教實踐的嚴謹與負責。晶晶的教案高達八千多字,課件多達四十四頁,字里行間都透露著她對待云支教的用心與認真。
由于晶晶設(shè)計的教案邏輯清晰,內(nèi)容詳實,因此我在撰寫通訊稿的過程中,思路十分清晰順暢。“非·凡,遺·產(chǎn)”課程分為四個部分:走進非遺世界、木卡姆的傳說、裊裊粵曲之音、解鎖非遺密碼。晶晶運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二十四節(jié)氣倒計時的視頻素材導入新課,并且采用設(shè)問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用獨特的視角帶領(lǐng)學生走進非遺世界。為了加深對課程的理解,梳理撰寫的內(nèi)在邏輯,我觀看了晶晶的上課視頻。在課堂上,深塔中學的學生踴躍發(fā)言,互動時反響熱烈,課堂氛圍積極友好。考慮到學生及自身的文化背景,晶晶分別選取了新疆木卡姆和粵曲兩類藝術(shù)形式作為典例,深入講解我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獨特魅力及共同底色。通過課堂,我欣賞了刀郎木卡姆派的《新疆好》歌舞片段和樂曲經(jīng)典曲目《彩云追月》,身如其境地感受到非遺藝術(shù)的地方特色。同時,在晶晶聲情并茂地講解下,我認識到了傳承中國非遺文化對賡續(xù)民族精神、建設(shè)文化強國的重要性。
非遺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寄托在獨特的民族精神。作為時代新人,我們應(yīng)該自覺在實踐中保護好、傳承好、發(fā)展好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肩負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使命,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感。
馨星對的云端之旅仍在繼續(xù),我將依舊保持熱愛,奔赴燦爛美好的明天。
作者:陳麗珊 來源:華南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馨星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