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繼承和傳承舟山非遺海洋文化,推動海島非遺文化借助電商平臺走出來,推動海島鄉(xiāng)村振興和堅定海洋文化自信,浙江海洋大學海島電商“e舢門”暑期三下鄉(xiāng)團隊于2022年7月18日來到舟山市普陀區(qū)社會組織服務中心。
“打一個結,將我的熱愛與漁繩結緊緊拴住。”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每個人都在為了生計而來回奔波,身體與靈魂在日常消耗中疲憊不堪。但在舟山,卻有一群民間老手藝人不計付出,幾十年如一日地守護著漁民文化中最璀璨的結晶——漁繩結,希望能傳承發(fā)揚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李芝琴老師就是其中一員。
漁繩結是舟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是漁民在生活生產時密不可分的工具和保護神,是漁民智慧的結晶,也是這里的父輩以海為家,日夜勞作的技藝見證。漁繩結一共有150多種打法。今日我們前往普陀區(qū)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的漁悅畫社,拜訪漁繩結非遺傳承人李芝琴老師,跟隨李老師進一步了解漁繩結,聆聽舟山漁繩結的故事,體驗編織舟山漁繩結。

圖為李芝琴老師漁繩結展示 。(通訊員 陳昭容)
根據李老師的介紹,漁繩結是由漁民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大多簡便,易結易解是其最大的特點,既牢固又實用,凝結了漁民的勞動智慧。以前漁民在捕魚的時候,無論是網眼的補織、斷繩的對接,還是船靠碼頭時的打纜,都要用到漁繩結。以前船上使用的漁繩結,不同的船用不同的漁繩結,漁民創(chuàng)作使用來保護人和船的安全,與生產生活密不可分,類型不同結繩的方法不同,一拉就散一打就好,禁得起風吹日曬。如今漁繩結已不僅是舟山漁民生產、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海島居民用以娛樂、美化生活的一種形式,漁繩結通過藝術形式創(chuàng)新,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它、喜愛它。其藝術價值不斷被挖掘,使其成為傳承舟山傳統(tǒng)海洋民俗文化重要載體。
舟山漁繩結因船而生,因漁而興。舟山有1200多年的漁業(yè)捕撈和造船歷史,歷代舟山漁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100多種漁繩結,并世代沿襲。由于現(xiàn)代漁業(yè)生產方式逐漸改變,許多繩結已失傳或瀕臨失傳。“舟山群島漁民結”由觀音兜、金線結、麻花結、單琵琶結、仙人脫襪結、夫妻順頭眠、五星磨盤結等樣式精美、形態(tài)各異的繩結組成。這些繩結,或數(shù)種組合,或與舟山古帆船綠眉毛、龍褲等搭配,組成了既有歷史文化韻味又有現(xiàn)代美感的海島特色工藝品。
問道李老師與漁繩結的淵源,她講起了她與漁繩結之間的故事:在年輕的時候,婦聯(lián)讓老師去一個村子里面學習漁繩結參加比賽,當時一共教了四種漁繩結的打法,但李老師當時只學會了兩個,另外兩個是現(xiàn)場實踐出來的,一旦學會就不會忘記了。后來不只局限于打結,嘗試打字打畫。在漁繩結被評為非遺的那一年,東港街道組織漁繩結愛好者去培訓,李芝琴老師便報名參加了。在那時她學到了6種漁繩結打法,有的當場便記到了腦子里,還沒掌握純熟的就在回程的船上反復拆解編制,努力做到熟能生巧。體會到漁繩結趣味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掌握之后發(fā)現(xiàn)只要一個小小改變,漁繩結就能編出千重變化。越是鉆研,漁繩結的魅力與樂趣也就越大,時至今日李老師幾乎將漁繩結的所有打法都掌握了。
我們實踐團隊的成員體驗漁繩結,李老師教我們打“六角碰巴結”,看似簡單,操作起來很難,要是沒有李老師的指導,我們都沒辦法獨立完成。

圖為實踐團成員體驗漁繩結 。(通訊員 陳昭容)
作為漁民們日常生活中創(chuàng)造的智慧結晶,漁繩結大多靠漁民們口口相傳。但隨著船舶制造技術的精進,被科技淘汰的漁繩結被海風吹散,逐漸消失在歷史的車輪下。但是為了將這一漁民文化傳承下去,許多民間藝術家們將每一種繩結的打法記在腦海里,自發(fā)在中小學開課教學,走訪各個社區(qū)尋求愛好者,擺攤于各個旅游景點……不斷奔波在漁繩結的傳承和推廣路上,這是他們的熱愛與責任感。他們緊跟時代的發(fā)展,做出漁繩結衍生品,利于人們接受和喜愛。

圖為李芝琴漁繩結部分文創(chuàng)作品。(通訊員 陳昭容)
“只要有人愿意學,我將傾盡所有去教。”李芝琴老師這么說,除了將這門技藝傳給更多人,不讓它失傳,她還嘗試著將漁繩結包裝,投入市場,讓更多人了解它的魅力所在。
最后,我們談及漁繩結衍生品的銷售情況,得知這一手工藝產品的發(fā)展并不穩(wěn)定。我們提出“電商文創(chuàng)+漁繩結”,老師表示贊同,不過心有余而力不足。李老師一直是一個人,沒有團隊,沒有很多年的精力既創(chuàng)作又經營。我們都希望建立一個營銷渠道來發(fā)展?jié)O繩結,藝術家們專心創(chuàng)作,專業(yè)的團隊來經營和銷售 ,從而保證該產業(yè)健康有序發(fā)展。繼承和發(fā)揚舟山非遺海洋文化,推動海島鄉(xiāng)村振興,“電商文創(chuàng)+”是一個好的選擇。
漁繩結看似簡單的編法,背后卻凝結了世世代代漁民智慧的結晶。希望漁繩結的編制工藝可以一直留傳下去,并且讓更多人了解舟山這一漁民文化。重拾千年漁繩文化,展示舟山特有的民俗和文化魅力!

圖為浙江海洋大學海島電商“e舢門”暑期三下鄉(xiāng)團隊與李芝琴老師合影。(通訊員 陳昭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