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8日,徐州工程學院“薪火相傳”暑期實踐團隊來到了位于靖江市的東線第一帆紀念館,懷著對烈士們的崇敬和懷念,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接受革命洗禮。本次實踐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線下,成員們在當地進行重走紅色遺址,線上進行交流感悟,讓團隊成員了解紅色故事,傳承紅精神。
實踐團小分隊于7月8號早上,到達了東線第一帆主題紀念公園,進行了本次線下走訪活動。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二十面高10米的藝術船帆,沿長江橫向展開陳列,構建成千帆過江廣場,呈現出渡江戰(zhàn)役歷史場景和細節(jié)。公園的中部設靖江支前景觀軸,通過雕塑群和戰(zhàn)役橋集中展現當年靖江支前群眾的奮勇形象。
圖為團隊成員拍攝抗戰(zhàn)雕塑群。中國青年網通訊員張文博提供
73年前,靖江舉傾城之力,送大軍渡江。靖江是渡江戰(zhàn)役的東橋頭堡,被譽為“東線第一帆”。靖江人民為渡江戰(zhàn)役勝利作出的巨大貢獻,已成為這座城市奮斗史上最光輝的篇章,也鑄就了渡江“東線第一帆”精神,成為這個城市寶貴的精神財富。
70 年后,為了銘記這段特別的歷史,回望那段軍民共同戰(zhàn)斗的日子,撫慰那些在這場宏大戰(zhàn)役中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受邀設計的廣州土人景觀設計公司通過翻閱縣志資料和現場勘察,綜合考量了靖江的過往歷史和實地情況,將在新城之濱設計一座標志性現代化的“東線第一帆紀念公園“。這樣既能突出靖江在渡江戰(zhàn)役中所處的戰(zhàn)略地位,同時也是對在渡江戰(zhàn)役中壯烈犧牲的先烈們的緬懷,是對數萬浩浩蕩蕩支前的父輩民工們支持正義的贊頌和對這份浸潤人心的靖江紅色精神的傳承。
圖為團隊成員拍攝紀念館內。中國青年網通訊員張文博提供
一張張支前光榮證,一面面勝利錦旗,無不述說著靖江人民當年的支前壯舉。一切為了渡江,一切為了勝利!一組數據顯示,1949年春,為奪取渡江戰(zhàn)役勝利,靖江37萬人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傾城出動、傾囊相助、傾力支前,保證了20萬突擊部隊和20萬后續(xù)部隊渡江作戰(zhàn)。靖江共有12萬人次直接支前,6000民工隨軍渡江。當時正值春荒的靖江,短短3個月,籌集糧食300萬斤、草料950萬斤,支援大軍渡江。短短20多天,還筑路350華里、架橋90余座。更有夫妻船、母子船、一家三代船,冒著炮火運送大軍渡江。靖江人民為渡江戰(zhàn)役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這座城市奮斗史上最光輝的篇章。
圖為二十面高十米的藝術船帆。中國青年網通訊員張文博供圖
結束了線下實踐后,團隊成員進行線上分享和交流感悟,同時進行有關這次社會實踐的視頻和新聞稿件投稿。當年的小帆船已經變成百萬巨輪,當年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現在全球最大的錨鏈生產基地,曾經難以逾越的天塹,如今也有了江陰長江大橋……時間如流水般流逝,青山猶在,留下的是“東線第一帆”精神和從不曾磨滅的渡江戰(zhàn)役精神!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我們,肩負著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毫不動搖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積極為國家與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譜寫新時代的青春華章!
圖為團隊成員在東線第一帆紀念館的留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張文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