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大學子三下鄉(xiāng):揚蜀繡風采,助鄉(xiāng)村振興
蘇大電院學子三下鄉(xiāng):揚蜀繡風采,助鄉(xiāng)村振興
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蜀繡又名“川繡”,其與粵繡、湘繡、蘇繡齊名。為了深入領略蜀繡之美并探索出能在傳承蜀繡文化的同時推動鄉(xiāng)村振興的發(fā)展新路徑,7月25日來自蘇州大學電子信息學院的“賞千古遺韻,巴蜀e起行”兩人實踐隊進行了“三下鄉(xiāng)”暑期實踐活動。由于疫情,本次實踐活動分成了線上和線下兩個部分,由隊長田雨鑫進行線下部分,隊員姚丹妍進行線上部分。
線上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大部分大學生對非遺文化都有初步的了解,但較多的同學對蜀繡并沒有深入的了解,而不了解的原因中選擇“宣傳力度不足,距日常生活太遠”此選項的比例占94.29%,而了解蜀繡的途徑中選項最多的還是手機app、報刊以及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由此可見,想要大面積的推廣蜀繡,以新媒體做媒介是最佳的選擇。
7月25日,隊長田雨鑫來到湖廣會館參觀了當?shù)氐氖窭C作品,拍攝參館視頻,了解每一幅作品的由來,欣賞了館內大大小小的藏品,感受中華千年文化的獨特魅力。在一天的參觀后,隊長深有感觸,制作了關于蜀繡及其作品的相關視頻。蜀繡起源于商周時期,在西漢時期,技法已經(jīng)非常成熟。蜀繡在當?shù)貍鹘y(tǒng)刺繡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顧繡和蘇繡的長處,其用針工整、平齊光亮、思路清晰、不加代筆,不僅適合用于名畫復刻,也適用于日用品,應用范圍極為廣闊。但在四大名繡中,蜀繡的發(fā)展卻相對滯后,如若蜀繡的精粹得不到傳承保留,將會是傳統(tǒng)文化的巨大損失。若能以蜀繡為抓手,利用其文化特性,不僅能推動當?shù)氐泥l(xiāng)村振興,同時能夠兼顧蜀繡文化的傳承。
7月28日,隊員姚丹妍在線上對蜀繡手藝人進行了采訪。該同學就蜀繡數(shù)字化傳承中的重點,以及如何利用蜀繡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向老師提問。在老師的回答中,她提到目前蜀繡的審美、講究和作品知識是可以科普的,但是卻沒有直觀和易上手的線上發(fā)展方式。這和國內的文化發(fā)展也有關系,在以前,國內的大多手藝人是缺乏安全感的,傳承的對象也相對較窄,但現(xiàn)在的大環(huán)境在改變,也將對蜀繡的數(shù)字化傳承產(chǎn)生影響。而蜀繡結合鄉(xiāng)村振興的培訓也一直在進行,但是大多數(shù)的鄉(xiāng)村振興培訓活動都較為短暫,并沒有深入,想要有成效,培訓和培訓后期的服務都必須跟上,同時也需要受訓人員認真用心對待培訓。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大學生應當秉持傳承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理念,傳承并推廣非遺文化。“賞千古遺韻,巴蜀e起行“實踐團希望青年大學生能夠在推廣蜀繡的同時,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同時也希望團隊能夠在實踐中探真理、學知識、促成長。
作者:姚丹妍 田雨鑫 來源:大學生新聞網(wǎng)
- 真情不變,紅心永傳
- 來到平山縣西柏坡鎮(zhèn)已是黃昏,暮色中的西柏坡散發(fā)出一種獨有的氣質,寧靜而肅穆。
- 09-04 關注:1
- 支教活動
- 為響應黨和國家“三下鄉(xiāng)”的號召,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的決策部署,提高社會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重
- 09-02 關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