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黃石陽新縣,34度的氣溫灼燒著大地,陽光透過樹葉映射在12位意氣風發(fā)的少年臉上仿佛揮灑的顏料一般耀眼。“拾遺”志愿服務陽新布貼分隊浩浩蕩蕩的走在繁華的街道上,帶著蓬勃的生機和動力在前往陽新縣文化館的路上歡聲笑語、顧盼生輝。
黃石陽新縣的陽新布貼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一,屬于民間實用藝術。在近三十個品種之中,下至童裝上到嫁衣,從日常穿戴到廟觀器物,都離不開布貼制品。陽新布貼通常將天上人間、山禽水族集于同一畫面,用傳承人的手藝創(chuàng)造出一幅幅洋溢著鄉(xiāng)土氣息,呈現(xiàn)出楚文化特征的文化瑰寶。我們服務隊來到陽新縣文化館,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胡芳大師一起去學習和了解這項優(yōu)秀的非遺文化。

圖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胡芳給實踐隊員們介紹傳統(tǒng)布貼作品。
通過非遺傳承人胡芳給我們介紹一件又一件陽新布貼展品,我們了解到許多陽新布貼的背后都有著無數(shù)婦女的期盼和祝福,她們通過布貼的手法將這種精神寄托在一件件作品上。又由于陽新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江,逐漸形成了一塊獨特的文化地域,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普通百姓通常無法用到精美刺繡,只能將幾塊布料“縫縫補補又三年”,陽新婦女們將日常生活中積攢下來的片腳布料做成各種圖案來縫補在衣服上,就像布貼。這充滿鄉(xiāng)土民間氣息的手藝便在無數(shù)代人的傳承下逐漸成為一種民間刺繡工藝藝術。
胡芳大師給我們介紹到,布貼可以用來做許許多多的作品,其中兒童和婚嫁以及宗教是涉獵最廣泛的,例如兒童中的花鞋、書包、肚兜、馬甲,婚嫁里的披肩、床沿、荷包、修鞋,宗教用品的蒲團、香袋等等,在這些作品里面含雜著婦女們濃厚的心愿,其中讓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萬代富貴”,是由一個“卐”字(“卐”即“萬”)、煙袋(“袋”諧“代”)和銅錢裝飾成的茶壺(意在不愁吃喝)連在一起,即意在“萬代富貴”。我們在聽胡芳大師介紹的過程中并不感覺疲倦反而越聽越有精神越聽越有感觸。沒想到這每個小小的作品里竟然有這么多的寓意,在感嘆婦女們的心靈手巧和聰慧的同時,也在感嘆這種精神和工藝傳承下來的來之不易。
經(jīng)過隊長和胡芳大師的溝通,我們來到了陽新縣文化館的手工藝人工作區(qū)和系列展品。當走進這間“玻璃房”時,眼前的場景無不讓我為之震撼。絕佳的采光和一幅幅巨大的布貼作品引入眼簾。這群傳承人們仿佛并沒有被我們所打擾,只專注于眼前的一針一線。低垂的眼鏡、五顏六色的細線、精美豐富的色塊圖案、穩(wěn)定細致的雙手,這一切的一切都再告訴我:每一幅作品要經(jīng)過怎樣漫長歲月的打磨才能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每一幅作品都是傳承人耗費多大的心血和工匠精神才能完整制作出來。
平靜的面龐下卻在心中激起驚濤駭浪,在我們輕聲細語的議論和感嘆之后,靜靜的走出工作區(qū),來到了字畫展覽區(qū)。

圖為非遺傳承人正在陽新布貼辦公區(qū)域繡制作品。
不同于刺繡,這里的每一個字都是用布和線共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金色、白色的封邊,多彩絢麗的字符,在欣賞匠人的親手制作后,更加的感嘆作品創(chuàng)造出來的來之不易。很難想象到那些漸變的顏色,精美的圖案是他們用多少的智慧,多精妙的針法才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的。
在這次實踐活動中,讓我在保持敬仰之心的同時也和它拉近了距離,也讓我看到這些非遺文化逐漸走向失傳的邊緣而感到悲傷。在新的時代下,我們努力尋找可以讓它們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傳承下去的方法,要想要大眾走進非遺、愛上非遺,需要四面八方各個的努力,讓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更好的學習非遺,投入到非遺的保護之中,增強大家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真正的給非遺文化添磚加瓦,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