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農業(yè)大學青年廉潔社暑期三下鄉(xiāng):品時光之禮,尋百年共大
共產(chǎn)主義勞動大學是江西農業(yè)大學的前身,曾創(chuàng)下開辦1所總校、126所分校的記錄,如今這些分校多數(shù)處于荒廢狀態(tài)。為系統(tǒng)掌握這些文化遺址現(xiàn)狀,進而提出共大文化遺址保護利用策略,7月3日,江西農業(yè)大學“永豐共大”尋訪團前往吉安市永豐縣,對“共大永豐分校”展開調研。
艱苦奮斗:歷史筆下的“共大”
尋訪團來到永豐縣黨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與工作人員一起查閱了永豐縣志,找到了有關“共大永豐分校”的記載:“1958年,在藤田秋江開辦共大永豐分校,招收高小,初中畢業(yè)或肆業(yè)的學生227名,有教職員工9人。”根據(jù)縣志中的描述,實踐隊員聯(lián)系上了藤田鎮(zhèn)相關負責人,負責人向實踐隊員證實在藤田鎮(zhèn)確實存在一處共大遺址,經(jīng)過討論,尋訪團決定前往藤田鎮(zhèn),實地考察“永豐共大”遺址。
自強不息:征程途中的“共大”
在當?shù)刎撠熑说膸ьI下,尋訪團驅車到達了藤田鎮(zhèn)共大遺址。陽光透過高大濃密的老樹,將點點光影灑向布滿青苔的墻壁,偶爾一兩聲鳥叫襯得這里更加靜謐,墻上錯落有致的印刷著幾塊白色墻報,經(jīng)時間的沖刷下,上面的字跡已經(jīng)無所知曉,依稀能看到毛主席語錄這幾個字樣。古樸莊重的建筑分散坐落于馬路兩旁,高大和堅固的磚瓦又襯得這些教室和辦公樓意外地集中,“這里已經(jīng)荒廢很久了,旁邊有很多房子都已經(jīng)倒塌不能夠看到原貌,這邊現(xiàn)在也被改成了林場。”居住在這里的林場負責人跟隊員們說到。
精神引領:先生心中的“共大”
尋訪團在當?shù)卣膸椭侣?lián)系上了永豐黨史專家、“共大永豐分校”曾任教師馮都老先生。據(jù)了解,1959年“共大武功山分校”師資嚴重不足,墾殖場人事處將馮都調去任教,安排在“馬列主義教研組”,負責講授黨史。馮都虛心好學,既當教師又當學生,邊教邊學,現(xiàn)學現(xiàn)教,教學相長。馮都老先生沉入書齋鉆研,抓住教學重點和難點,認真編寫教學講稿。上課時,他不照本宣科,而是補充許多生動的史實事例,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后來,“共大武功山分校”精簡,馮都被安排到“共大永豐分校”,他將在武功山的學校管理和教學模式搬到永豐,得到學校領導和師生的一致好評。向實踐隊員們講述在共大的少年舊事時,他語氣里的洋溢著驕傲和熱情。他指出,在當年的共大,同學們都半工半讀,雨天就抓緊時間進屋學習,晴天就下田實踐,大家都有一種敢吃苦、愛鉆研的精神。同時,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辦學模式,讓老師和同學們共同學習、并肩勞作,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在藤田鎮(zhèn),隊員們邂逅“共大”,如于深海中覓得寶藏,翻開這本歷史書,一撇一捺,一字一句,都在閃耀著它的光芒,是信仰,鍥而不舍,是忠誠,愛黨愛國,是追求,勇于拼搏,是忘我,無私奉獻,這基因,溶于骨血,注入靈魂,彰顯于紅色文化,膠印在“共大”之碑。
供稿人:唐燕燕、李瀟、王歆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