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教育改革和鄉(xiāng)村教育發(fā)展背景下,為了激發(fā)鄉(xiāng)村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yǎng),7月7日上午10:00,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青春飛揚·興夢夏鄉(xiāng)”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隊志愿者小老師簡雯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趣味語文課,深入探索漢字的內涵和魅力。
課堂伊始,簡雯運用一段視頻進行了自我介紹,拉進了與小朋友們的距離。接著,簡雯以變魔術的形式吸引小朋友們的注意力。“一根繩子上的幾個結代表什么意思呢?”通過互動問答引出倉頡造字,幽默風趣的向學生們介紹了漢字的起源。簡雯充分利用短視頻、圖片和趣味小故事,使學生們了解了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激發(fā)他們對漢字的好奇心和學習動力。
隨后,簡雯帶領同學們一同探索漢字的演變,她講解了“日”和“果”兩個字從甲骨文到楷書的變化,讓同學們感受到漢字的奇妙,每一個筆畫、符號,都象征著祖先的智慧和勇氣。此外,簡雯還組織了“認字識友”的趣味游戲,讓同學們在游戲中加深對知識的印象,鍛煉了他們的思維敏捷和聯(lián)想能力。

圖為簡雯與小朋友們進行認字識友游戲 夏毓晗 攝
本次趣味語文課堂漢字魅力教學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將游戲、競賽等元素融入課堂,改變了他們對語文枯燥乏味的印象,激發(fā)了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結合熱情。其次,本次課堂注重培養(yǎng)學生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思維能力,不僅點燃了學生學習的激情,也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果。通過對漢字的深入了解,學生們掌握了更多的漢字知識,對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深厚的情感,增強了文化自信心。
倉頡造字開創(chuàng)文明先河,漢字化作一葉扁舟承載思想渡江徐來,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記錄中華文化的載體和媒介,世界上沒有哪一種文字像漢字一樣,橫豎點畫傳承千年文明,一撇一捺寫盡世事滄桑。在如今這個互聯(lián)網(wǎng)絡大行其道的時代,如何學好漢字并傳承發(fā)揚,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反省。我們要高擎語言文字之炬,以高度認同的文化自信為薪,再續(xù)語言文字之章,學好漢字,傳承語言文字的根脈。
記者:婁宇杰
攝影:夏毓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