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0日這一天,南京師范大學(xué)泰州學(xué)院“造炬成陽,綠傘同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開展了由團隊成員在家鄉(xiāng)本地尋找紅色足跡的實踐活動。于是我來到了在我的家鄉(xiāng)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的一座紀念碑。在祖國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上有著無數(shù)的紅色寶藏,它們聯(lián)通著一個歷史和未來,相互交錯,銘刻著氣吞山河的壯麗輝煌。有著狼牙山的五壯士,紅軍長征,還有大別山的浴血奮戰(zhàn),但是,在一些岌岌無名的小縣城里也有著讓人悲痛的故事,也有著那些無法被史書記載的勇士,他們默默地守護著自己的家鄉(xiāng)。當(dāng)我?guī)е皇拙,走上了家鄉(xiāng)那座掩埋著無數(shù)英烈的山,入目沒有額外的裝飾,只有一座高高矗立的石碑,白灰色的磚瓦讓這一片土地如此的圣潔,守陵園的老爺爺向我們講述了這座碑的故事。
"七七事變"后,侵華日軍由晉北逐步南侵。1937年10月2日,日軍攻占寧武,在寧武縣城開始了有計劃的大屠殺。日軍將幾千名群眾集中于師范學(xué)校的大操場上,用機槍瘋狂掃射,隨后又將抓獲的群眾在東城拐角、水口門、大務(wù)城院內(nèi)、財神廟等地集體大屠殺。10月14日,在八路軍120師的打擊下,日軍被迫撤退。從日軍進城到退出,短短13天時間內(nèi),燒毀宅院80處,寺廟8座,縣城內(nèi)七八條街巷幾乎變成無人區(qū)。僅有7000多人的寧武城,在這次浩劫中,就被暑殺了1700多人,就連佛家圣地也在劫難逃,延慶寺9個和尚,有8個被殺。在爺爺?shù)目谥,這一場的大屠殺字字泣血,我雖然無法看到當(dāng)時城內(nèi)尸橫遍野,但是從老伯的口中,我仿若看到了那些無數(shù)鮮活的身影,無數(shù)青壯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無數(shù)壯士在與日軍的對抗中前仆后繼,無數(shù)的小孩失去親人,他們或許還是懵懂無知的年紀,或許是著鮮血淋漓的畫面早已讓他們麻木,可是依舊有無數(shù)人相信,紅日會升起,會照亮整個山谷,會讓孩童的臉上永遠都綻開笑容,會沒有殺戮,會永遠都朝氣蓬勃。我們無法對過去的慘烈的場景感同身受,但是從一輩又一輩的傳承里,我們會聽到,會見到那些傷痕斑駁的過去。爺爺帶著我走過紀念碑的后面,那是用刀尖刻在石頭上面的歷史,那是我們不愿再去回首的慘痛,是我們銘記在心的傷痛。那些傷疤雖然經(jīng)過歷史的沉淀和治愈,但是傷疤下的傷口依舊是一處刻在我們祖祖輩輩心中的一個教訓(xùn)。前輩們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才換回我們今日的和平安寧,換回我們今天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安靜的聽著老師講著歷史。所以,我們不會忘記過去,也不會沉寂于過去,我們相信明天依舊是紅星照耀,我們過去的陰霾一定會消散。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在紀念碑前哀悼,高莉攝)
為了更加深刻的體會那段艱辛而偉大的歲月,我將白菊放到了石碑下,默哀深思。鮮紅的旗幟在隨風(fēng)飄搖中訴說著不滅的信仰,在烈日照耀下閃動著勇往直前的信念。追溯紅色印記,延續(xù)革命精神,作為當(dāng)代大學(xué)生,在這次的社會實踐的活動中,我深刻的學(xué)習(xí)到了革命前輩身上勇往直前,不畏艱險的精神。我們要繼承先輩精神,肩負時代重任,腳踏實地,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