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者訪安徽省博物館 三小時穿越五千年江淮文明
青年志愿者訪安徽省博物館三小時穿越五千年江淮文明
2025年7月23日晨,淮北師范大學學生李天月以文化志愿者身份踏入安徽省博物館新館。在長達三小時的深度研學中,她系統(tǒng)考察商周青銅至近代革命文物,完成從“參觀者”到“文化轉譯者”的蛻變。
青銅密碼:禮樂文明的具象化
志愿者首站駐足“淮土遺珍”展廳。當聚焦于戰(zhàn)國楚大鼎腹內壁的鳥篆銘文時,她躬身記錄測量數(shù)據(jù):“鼎高113厘米,耳間距79厘米,這與《周禮·考工記》記載的‘鼎制’完全契合。”借助AR導覽設備,鼎身蟠螭紋在平板電腦上動態(tài)拆解,直觀呈現(xiàn)范鑄法分層澆鑄原理。
徽州基因:土木寫就的哲學
移步二層徽州建筑廳,志愿者對潛口民宅復原模型展開測繪。她用游標卡尺反復校驗“冬瓜梁”的曲率半徑,對照《魯班經(jīng)》驗證“肥梁瘦柱”的力學邏輯。“最震撼的是程氏三宅的‘水磨磚’墻面,”志愿者在語音備忘錄中感慨,“磚縫細如發(fā)絲卻百年不漏,這種極致精度至今難以機器復刻。”
紅色解碼:補丁里的精神譜系
“烽火江淮”展區(qū)內,渡江船工陳正華的蓑衣讓志愿者凝駐良久。她使用博物館特供的纖維檢測儀掃描三十七處補丁,發(fā)現(xiàn)其中八塊來自日軍軍裝布。“物質匱乏期的改造智慧背后,是超越仇恨的實用主義精神,”她在采訪本寫道,“這種生存策略應納入‘抗戰(zhàn)口述史’項目。”全息劇場播放《瑤崗的春夜》時,志愿者同步錄制解說詞:“請注意鄧小平同志桌上那盞煤油燈,玻璃罩熏黑角度顯示他慣于左側批閱文件......”
離館時志愿者的研學手冊已記錄四十二處發(fā)現(xiàn),其整理的“文物STEM教學法”被博物館教育中心收錄。本次深度研習印證了志愿者的研究假設:物質遺產(chǎn)的當代價值,在于將技術參數(shù)轉化為情感紐帶。
來源:李天月/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紅跡鑄新篇”點亮八皖實踐團/淮北師范大學
三下鄉(xiāng)推薦
- 暖陽助老服務隊
- 暖陽助老服務:青春力量溫暖鄉(xiāng)村老人心
- 08-10 關注:0
- 火洲實踐綻新顏,團結賦能潤疆來
- 淮北師范大學“火洲實踐綻新顏,團結賦能潤疆來” 社會實踐團隊深入新疆和田地區(qū),以 “文化探訪厚植團結根基、理論宣講凝聚發(fā)展共識、
- 08-09 關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