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匯和民俗文化
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塑造。每個民族的語言都是本民族文化的映射,各民族與眾不同的文化也使語言系統(tǒng)不斷完善與發(fā)展。詞匯作為語言的基本單位,最直觀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導向。
民族文化指廣義的文化,可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物質文化屬于淺層文化,泛指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明,例如生產工具、日用器具和服飾飲食等。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則屬于深層文化。制度文化指種種社會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法律禮儀等。心理文化較之制度文化處于更深的維度,包括思想觀念和價值信仰等。研究民族文化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了解該民族的代表性詞匯系統(tǒng)。學習這些具有民族色彩和民族內涵的文化詞匯,實際上等同于學習民族文化。
漢語詞匯傳承了漢族古老的文化,漢文化也促進了漢語詞匯的豐富和發(fā)展。民俗文化是漢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稱之為民間文化。我國的民俗文化是漫長歲月中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例如節(jié)日文化、諧音文化和動物文化等。
一、 節(jié)日文化詞語
漢民族有許多傳統(tǒng)節(jié)日,例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乞巧節(jié)、中秋節(jié)等。不同的節(jié)日都有獨特的民俗文化,一些節(jié)日詞語極具代表性,每當提起這些詞語,就聯(lián)想到了相應的節(jié)日。
(一) 春節(jié)
春節(jié),指農歷新年的第一天。古稱元旦,“元”是開始,“旦”是早晨,元旦即新年開始的第一天早晨。春節(jié)起源于原始社會的“臘祭”。傳說每逢春來,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用來祭祀祖先和神明,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兩旺,免災免禍。春節(jié)是漢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按照傳統(tǒng),春節(jié)是全家團聚的日子
1. 拜年。拜年是春節(jié)的傳統(tǒng)。根據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記載“元旦……士大夫皆交相賀、庶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jié)。”人們在春節(jié)這天走訪親朋好友,互祝春節(jié)快樂。拜年的形式也多種多樣,過去的拜年形式有向長輩磕頭跪拜,向同輩拱手作揖,而如今拜年多為聚會,彼此賀新年,稱作“團拜”。
2. 春聯(lián)。春聯(lián)又名“門對”、“春帖”、“門帖”。人們把吉祥喜慶的詩句寫在紅紙上,再貼到大門上,顯得煥然一新。春聯(lián)源自于古代的桃符。相傳在上古時期,神荼和郁壘兩兄弟擅長于驅邪捉鬼,后來人們?yōu)榱吮傩,便用桃木雕刻他們的形象掛在門口保佑平安。五代十國時期,人們開始在桃符上寫上有意義的祝辭,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春聯(lián)是五代后蜀君主孟昶的“新年納余慶,佳節(jié)號長春。”
(二) 元宵節(jié)
元宵節(jié),指農歷正月十五,古時稱作上元節(jié)。因為此節(jié)于正月十五晚上過,又稱元宵節(jié)或元夕節(jié)。元宵節(jié)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西漢初劉邦死后諸呂專權,周勃、陳平等清殺諸呂擁護劉桓為皇帝。平定亂局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為了紀念,每逢正月十五,漢文帝便出宮與民同樂,燈火連燃三日,以表慶賀。在這個節(jié)日里有觀燈,猜燈謎,放煙花,踩高蹺和吃元宵的習俗。
1. 觀燈。漢明帝為提倡佛教,下令在元宵節(jié)點燈以示對佛的尊敬。從此元宵節(jié)點燈觀燈便成為習俗。唐宋之后從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七一連五日,觀燈游玩盛況空前。明代規(guī)定正月初八連續(xù)張燈十夜,到十七日落燈。各式各樣的花燈高高掛起,輝煌耀目,好看極了。
2. 元宵。元宵是一種用糯米粉作的圓形食物。內有芝麻、桂花、豆沙、白糖、山楂等調制的餡料。煮熟之后會浮在水上,古時叫做“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湯圓”。元宵節(jié)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日,在元宵節(jié)吃元宵被認為是團圓和吉祥如意的象征。
二、諧音文化詞語
漢語發(fā)音千變萬化,不可避免會有一些諧音現(xiàn)象。漢語諧音詞的產生是由語音系統(tǒng)決定的。漢語語音聲母有21個,韻母39個,構成的音節(jié)400多個,每個音節(jié)有4個聲調,但不同聲調的音節(jié)一共有1600多個,使用的音節(jié)卻只有1300多個,它們用來表示漢語全部數萬個語素的發(fā)音。因此漢語中發(fā)音相同或者相近的語素很多,由這些語素組成的諧音詞也很多。諧音就是利用漢語音同或者音近的特點由一個詞語聯(lián)想到另外一個詞語。諧音取義是漢語的一種修辭方式,也是漢族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漢語的同音詞很多,為諧音取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諧音取義的語言形式反映了漢民族求吉利,避兇邪,重含蓄,忌直言的文化心態(tài)。
(一) 祈福的諧音詞語
祈福諧音也叫“口彩”,在民間尤為盛行。過春節(jié)故意把“福”字倒著貼在門上,“倒”和“到”同音,取“福到了”的口彩。在年畫中,魚是熱門的繪畫題材。畫魚和蓮花,因為“魚”和“余”同音,“蓮”和“連”同音,取“連年有余”;畫鯽魚戲水,因為“魚”和“余”同音,“鯽”和“吉”同音,取“吉慶有余”;畫一缸金魚,因為諧音“金玉滿堂”。
結婚時,賀喜者常把紅棗、桂圓、花生、蓮子等干果作為賀禮送給新婚夫婦,或者把這些干果放在新婚夫婦的被褥下面。蓮子和花生諧音“連生子”,紅棗和栗子諧音“早生子”。安徽合肥地區(qū)結婚時,新娘入洞房之前會把自己的鞋子脫掉,穿上新郎的鞋子,叫做“夫妻同鞋”,諧音“夫妻同偕”。
(二) 忌諱的諧音詞語
漢民族具有含蓄委婉、忌直言的文化心理特征。因此,有些不方便直接說出的事物就采用回避遮掩的方式來側面表達。甚至與其諧音的詞語也要避諱。不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在,諧音忌諱現(xiàn)象一直廣泛存在。
1. 生活中的忌諱詞語。日常生活中忌諱說“死、光、完、離、休”等不吉利的字詞 比如“雨蓋”代替“雨傘”,新娘上門時不吃瓜,因為“瓜”音通“寡”。上海人看望病人時忌送蘋果,因為上海話中蘋果和病故諧音。在喜慶的場所,中國人送紅包會送雙數,不送尾數是四的數字,因為“四”諧音“死”。
2. 人名的諧音忌諱。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名諱”。主要是對帝王和長輩的名字避諱。從秦代開始,臣民都不可以直呼皇帝的姓名,否則就要受罰甚至引來殺身之禍。民國初年袁世凱稱帝時,下令把“元宵”改為湯圓,因為“元宵”和“袁消”諧音。宋代文學家蘇軾,因為祖父名字有“序”字,寫文章時就用“引”代替。
諧音折射出趨吉避兇的民族心理,反映了含蓄內斂的民族性格,蘊含著對生活的美好寄托。同音替代不僅不是漢語的弊病,還是漢語的一項重要特色,整個漢語使用的歷史,同音字的妙用都是一抹亮色?梢哉f不懂得漢語諧音之妙,就不懂真正的漢語。
三、動物文化詞語
中國漢字文化中,動物的屬性常常帶有隱喻。
(一) 龍。傳統(tǒng)文化中,龍是人們最為崇拜的神圣動物之首。周代以龍喻德,漢代的皇帝為了提高自己的權威,開始編撰“皇帝由龍而生”。所以自此,皇帝有了“真龍?zhí)熳?rdquo;的代號。含有“龍”語素的成語有乘龍快婿、生龍活虎、龍鳳呈祥、望子成龍。人們用“玉龍”比喻大雪飛舞,用“火龍”比喻熊熊烈火,“一條龍”表示一整套服務。帶“龍”字的地名也有很多比如龍門峽、龍興寺、龍山等。
(二) 鳳。除了龍,還有一個傳統(tǒng)動物是鳳,和龍一樣被視為祥瑞之物,因此有“龍鳳呈祥”一詞。“鳳”常常用來象征女性,把鳳當成美好女性的象征,因此女性名字中常常包含此字。“鳳”在古代又是帝后的象征,因此皇后穿“鳳衣”、戴“鳳冠”。含有“鳳“字的成語有百鳥朝鳳、鳳凰銜書、鳳毛麟角等。
(三) 虎。另一個動物—虎,則是用來形容威武的勇敢者。比如“生龍活虎”、“龍爭虎斗”、“如虎添翼”。但是人們與虎接觸發(fā)現(xiàn),虎無法像家畜一樣馴養(yǎng),因此虎也象征著殘暴和兇惡。例如“養(yǎng)虎遺患”、“虎視眈眈”、“如狼似虎”、“虎口脫險”等。。
漢語動物詞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xiàn)代,都被賦予了不同時代的獨特意義。時代變遷,或許會出現(xiàn)新的動物詞被再次隱喻,這種現(xiàn)象永遠不會結束。
四、結語
民俗文化作為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我們代代傳承。而詞匯恰恰是我們了解和繼承文化的有力抓手。當我們深入剖析民俗文化中的詞語時,正是我們和漢文化的深入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