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植物里最著名的非荷花莫屬。荷花,又名蓮花、芙蓉、菡萏、芙蕖等,因它與水氣相濡,故濕潤,清潔,無塵,鮮艷,有美人之喻,有君子之譬。好像還沒有一種花如此擁有諸多名號。名號的不同,說明人們認(rèn)知荷花的角度不同,其包涵的內(nèi)在意蘊(yùn)也有了復(fù)調(diào)的繁復(fù)。
觀賞荷花相對杏花、桃花、梨花等較為不易,因為它生長在水里,需要一池湖水、半畝方塘。杏桃李可以長在庭院里,就地可以欣賞,除非你是一闊綽大家子,像《紅樓夢》中賈家或巴金小說《家》中高家那樣的人家,深宅大院里就可以弄個湖種上荷花。如今我們一普通老百姓只有到一處有湖的公園才能觀賞得到。
我第一次見到荷花,是上世紀(jì)70年代二哥在邢臺上師范的時候。11歲的我和母親從縣里去邢臺看望二哥,那是我第一次進(jìn)城市,第一次見到火車。在人民公園玩的時候,正是炎夏,看到不大的一個水池子,里邊蔥蘢蓬勃地舒展著碧綠的荷葉、艷紅的荷花。那時沒過多注意,一個男孩子對花總是不會那么上心的,所以印象也就很模糊。
對荷花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現(xiàn)實的花,倒是書上的描述,一是孫犁的《荷花淀》,一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逗苫ǖ怼纷顐魃竦拿鑼,是雁翎隊埋伏在密密實實的荷葉叢中,每人頭頂一個荷葉,荷葉下面只露出一張臉,好像荷葉長出了人身子,這里,人與荷渾然一體、合二為一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盡管我并不認(rèn)為是一篇多棒的散文,但那么短小的篇幅里工筆畫一樣地寫出荷花的色、香、味,其細(xì)膩,其精譬,令人驚嘆。
直到多年之后,我走進(jìn)白洋淀,才真正近距離地欣賞荷花。那是夏日的某一天,知了在樹上使勁大合唱,太陽熱辣辣地烘烤著,水面像被打碎的玻璃閃著支離破碎的光,視野中是一望無際,是逶迤蜿蜒,是密密層層,端的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荷葉肥厚密實寬大,孫犁用戰(zhàn)爭年代的描述就像是“銅墻鐵壁”,高高挺立荷葉之上的荷花像“哨兵”,藏在荷葉叢中打敵人的伏擊,敵人是絕對發(fā)現(xiàn)不了的。也正如王昌齡所述“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坐上小船,在荷花荷葉叢中穿過,輕輕用手撩一把水灑在荷葉上,荷葉輕輕一抖,水淌下來,但還殘留著水珠,那樣晶瑩剔透,像顆顆珍珠在荷葉上滾動。荷花在熱切切的太陽撩逗下,激情地綻放,與日光纏綿親吻,愈發(fā)嬌艷迷人。馥郁清香,心神為之陶然。放眼望去,綠的葉,紅的白的粉的花,一層層,一片片,周邊有綠云一樣的蘆葦護(hù)衛(wèi),空中不時掠過水鳥在啾啾鳴唱。
荷花名為何來?李時珍《本草綱目》釋云:“蓮莖上負(fù)荷葉,葉上負(fù)荷花,故名。”曹植有文為《芙蓉賦》稱其“覽百卉之英茂,無斯華之獨(dú)靈”,喻其為水中靈芝。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對荷花也是別有贊詞,“有風(fēng)既作飄搖之態(tài),無風(fēng)亦呈裊娜之姿”,花期較長,“自夏伹秋”。即使秋涼花謝,還能“留得殘荷聽雨聲”,給人間平添多少韻致!
宋代理學(xué)家周敦頤一篇《愛蓮說》,一下子把荷花的一般意義上的世俗之美提升到精神畛域。“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dú)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dú)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荷花被賦予君子的品格,高潔自守,獨(dú)立不俗,從此騰博眾口,深入人心。
周敦頤把荷花稱作蓮,在佛教里蓮花更是成為統(tǒng)稱。我去過許多寺廟,都會看到蓮花的香蹤。塔的基座,廟宇的墻圍,井欄,跪墊,就有蓮花的造型和圖案。更有大殿的釋迦牟尼佛像和觀音菩薩像端坐在蓮花寶座上。有佛處,處處可見蓮花。蓮花是佛教的標(biāo)志之一,象征之一。
佛教為何如此鐘愛蓮花?從地理上說,佛教的誕生地印度,天氣較熱,有廣植荷花的習(xí)慣,水中碧綠碩大的蓮葉,清香的蓮花,漫步其中,讓人暑氣頓消,有一種清涼的感覺。從佛教教義來說,是慈悲為懷,普渡眾生。認(rèn)為人在現(xiàn)世受苦受難,在塵世中苦掙苦捱,要通過修行到達(dá)極樂世界,實現(xiàn)靈魂的飛升。這個過程與蓮花非常相似,蓮花長在污泥中,經(jīng)過陽光風(fēng)雨的洗滌,卻開出潔凈美麗的花朵。所以,蓮花是有禪意的花,是與佛通神意會的花,是有覺悟的花。
你看,荷花多么不簡單,既有世俗之美,又有精神之美,還有靈魂之美。不同的人群都可以找到心靈的慰藉,精神的對應(yīng),各得其所。在十丈紅塵的世間,只要保持靈魂的純凈、精神的高雅,即使你身心處于淤泥之中,也會開出一朵蓮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