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國人永遠不舍的苦戀
這是一件讓中國人瘋狂了幾十年的事!然而大家似乎仍然沒有清醒,仍然在瘋狂地鞭趕著后代……
時間過得真的遠遠超越了我們的想象,生命無法牽住歲月逝去的速度。15年前,我的這部《中國高考報告》曾經(jīng)轟動一時,且持續(xù)熱鬧了很久,之后連連再版數(shù)次。作品首推之時,記得有幾個重要細節(jié):一是突然有一天中國作家協(xié)會黨組書記翟泰豐同志打電話告訴我,說正在參觀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的江澤民總書記問他:最近有部叫《中國高考報告》的作品在報紙上到處轉載,是誰寫的?泰豐同志一時緊張,忙問:總書記,這書有什么問題嗎?獲得的回答是:不錯,蠻好!于是喜氣洋洋的泰豐同志立即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我。我當然一陣興奮和得意。二是《中國高考報告》后來被英國、澳大利亞等媒體紛紛報道、轉播,尤其是《紐約時報》及韓國等新聞媒體的采訪報道。后來日本大學還翻譯過去入了他們的教材。不過,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那一年我的名氣“躥紅”,走在北京大街上時常被人突然叫。“你是不是何建明?我們看了你的‘高考報告’嗨!”
其實,真正影響大的并非我個人和我的作品,而是中國的高考。
每年六月初,中國就有一次全民性的“發(fā)高燒”,這就是勾起千家萬戶心弦的高考。考試在中國并不是當代社會就有的,然而如此的狂熱還是因為一場斷了十年中國人的夢的“文革”所致。因此到了1977年恢復高考后,中國人幾乎可以斷炊絕食、卻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棄“萬人同闖獨木橋”的高考狂瀾并從此不曾退潮過。為何?簡單:所有的窮人與富人,或者正在奔向富裕的,他們都有一個夢想:通過上大學,以求改變自己命運、改變家族命運,當然還有更大的夢想,便是參與偉大的民族復興運動,以求在改變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己最光明和理想的價值。誰也不能認為這種現(xiàn)象有錯,如果中國這將近四十年的高考不是獲得如此廣泛而熱烈的響應,如果中國不是因為這將近四十年培養(yǎng)了數(shù)以億計的大學畢業(yè)生,我們能會有今天國家的如此強盛嗎?不可能。中國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最偉大的成就是人的變化,人的知識與能力的變化,這怎可能與大學高考相分離呢?
高考改變了中國,甚至也一直在改變世界。誰都無法否定這一事實,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高考所帶給我們的“紅利”應當牢牢地銘刻在歷史書上——世界和中國的歷史書上。
然而,中國的高考,對所有參加過或還沒有參加過高考的人來說,又好比一場場噩夢:你不想它,它就斷送你前程,甚至是全家的,還有你后代的。假如你是一個農(nóng)村娃,你的高考成功與否,還可能是全村命運因你而榮耀,或久久翻身不了。這樣的事比比皆是,隨處可撿。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因為有的人考上了大學,今天他們或已經(jīng)成為了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有的人則成為了科學家或企業(yè)家,或者是社會名流。一代又一代因高考成功而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家庭,成就了一個行業(yè)、一個產(chǎn)業(yè)、一個領域的光榮與夢想……近四十年前,能夠參加高考的人,只是少數(shù),第一撥是“知青”,他們今天許多人已經(jīng)進入退休年齡,而留在崗位上的一批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則就是這一撥“高考生”。無法設想,如果不是因為1977年恢復了高考,今天的中國是什么樣的人在執(zhí)政?也無法想象,如果不是高考恢復,我們這一代人和我們的后代,是否還在“上山下鄉(xiāng)”的浪潮中哭泣與高呼著口號走向無比愚昧的一場場“繼續(xù)革命”之中?我們自然也不會玩計算機,自然也不會有高鐵坐,估計連坐小汽車還要考慮“級別”和申請一張又一張、經(jīng)層層領導批復的“證明”——關于這種以“級別”高低論出行乘火車、坐小汽車及打“證明”出外的事,今天的年輕人哪會明白這是怎么回事,而我們能夠參加第一批高考的人,對那種日子誰都記憶猶新。那樣的日子不是人過的日子,知識與知識分子變成了“革命”的對象,不上學、沒知識,則是一種“革命”的本錢與榮耀。想起這,我們都會發(fā)笑?赡遣攀嵌嗌倌昵暗闹袊!
當代中國人因此特別感謝鄧小平,是他在“文革”剛剛結束時,就力挽狂瀾首先干了一件民眾盼望已久的大事——恢復高考。是這樣一件大事,便把所有那個近似滑稽的往事、滑稽的時代及滑稽的中國給徹底地顛覆了,換來的是我們中國人今天富強與美好的現(xiàn)代生活與不可逆轉的中國時代。
《中國高考報告》記錄的1977年恢復高考之后至上世紀末的那20多年里中國人為高考而瘋狂的事兒,許多事情在今天看來不可思議。但我想問的是:15年后的今天,中國的高考真的就與以往不一樣了嗎?
有人能理直氣壯地回答我嗎?
自然有。比如:大學的門檻遠不像當年那么擠了,每年入學錄取率至少比二三十年前高出幾十個百分點,假如算上高職(?疲,現(xiàn)在的高考錄取率基本在百分之七八十以上,這在我們當時參加高考時簡直是癡心妄想!比如:除了公辦大學外,許多民辦大學也能招錄大學生、拿到正規(guī)的國家頒發(fā)的文憑。比如一些名牌大學有了自主招生的指標。還能列出許多個“比如”來。然而,作為一個曾經(jīng)深入考察過中國高考對國民性影響的作家與學者,依我所知所識所了解的情況是:中國的高考,基本沒有多大變化——我指國民們對高考的癡迷程度與無奈程度。
不是嗎?
為了再版《中國高考報告》,我特意走訪了當年書中寫到的一些主人公。比如“阿元”先生,當年他為了給自己的女兒參加高考,幾乎累得要吐血,最后還是因為女兒臨場發(fā)揮失誤,成為“落榜生”。要面子的阿元無奈最后出了八萬元贊助費,才圓了女兒的大學夢。二十多年過去了,阿元女兒的女兒又到了高考年齡,阿元的一家再度陷入了恐怖的高考之中。這回女兒的女兒沒有“失常”,考進了一所名牌大學。全家省吃儉用,供著“寶貝”念完四年本科,誰知去年畢業(yè)后竟然一直沒有找到工作。為什么?外孫女告訴姥爺:她找不到一份起碼的工作,更不用說去參加公務員考試。阿元有些絕望地告訴我:早知這樣,還不如當初不讓孩子拼命去高考,“有個大學文憑竟然一點用處都沒有!唉,全家又湊了8萬元,讓她跟幾位小年輕一起開了個咖啡館,自已在創(chuàng)業(yè)掙飯吃……”阿元苦笑道。
阿元家的事并非少數(shù)。在陜西農(nóng)村和河南山區(qū),近五年來,許多家庭的孩子上完初中連高中都放棄不上了,他們嘆聲道:誰再讓孩子參加高考,誰就是傻瓜一個。怎講?人家這樣跟我說:這個賬太簡單了,三年高中,加拼死拼活的一場高考,又是四年的大學,沒有二三十萬元錢混不下來。幾十萬元投進去,結果大學畢業(yè)后仍然在城里找不到一份像樣的工作,或者即使找到一份低賤的工作,一個月三四千元工資,既養(yǎng)不活自己,更討不到對象,還得到家里拿錢。誰負擔得起?上完初中,就去找工,七八年下來,至少不用家里再負擔什么,弄不好還能給家里寄回幾萬元……這一虧一賺,哪個合算?
百姓講實惠。高考在今天,對許多人和許多家庭而言,是另一種噩夢——賠本買賣!花盡全家的財產(chǎn)和精力,送子女去上大學,結果大學畢業(yè)后連個基本的工作都找不到,最后又不得不讓家里來負擔所有的一切——那個時候的成本更高,孩子到了該找對象、成家立業(yè)之時,然而空有一張文憑的孩子竟然一無所有,哭痛了父母的可憐之心呵!
是哪個地方出了毛?高考的目的和大學辦學的方向出了大問題。只求高考的錄取率,只求大學入學人數(shù)的無邊際擴大,而迷失了如何適應國情的人才培養(yǎng)的實際方向。
一味通過上大學后企圖改變命運的引導,始終沒有獲得正確的調整與疏導,于是高考便成了許多人的真正噩夢。所以,那些自喻“精明”的人,站在高考門檻前就止步了。
止步者畢竟是少數(shù)。更多的人仍然相信走過“獨木橋”后,必有陽關大道。于是高考仍然瘋狂,仍然是千家萬戶頭等大事,超過每個家庭必需的房子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性。其實這本來并沒有錯。錯就錯在:高考的形態(tài)其實就沒有根本上作過改變;錯就錯在:基礎教育的目的始終如一地只是在為孩子們的高考成功與否服務。
是大國崛起過程中的一種悲哀?還是偉大歷史進程中的一種失策?似乎都是,似乎又都不是。有人說,中國人用了才三十多年的時間,干出了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瓴鸥沙傻膫I(yè),我們這一代也清清楚楚昨天我們連長途電話都打不起,而今天卻人人有了手機與無線上網(wǎng)的便捷,高鐵像火箭一樣帶著我們回家,卻為什么沒有人能把高考這么一件事情設計好、改良好?
每一任教育部長都會被人問到同樣的問題,卻沒有一個人敢越雷池半步。不是沒有人嘗試過。有人提議將一年一次考試改為一年兩次,冬季高考,不用那么再在大熱天讓孩子們在大汗淋淋之中奮不顧身了,可冬季高考現(xiàn)在已徹底被取消。咋回事?難,多數(shù)人不接受。
習慣,如一艘行向低谷的貨船,稍稍有一根橫斷出現(xiàn),不是翻個,就是徹底沉沒。誰將高考這樣一艘搭載著億萬人夢想之舟改變一點點方向,誰就可能是自己在掘墓。
因此,中國的高考改革,幾乎是個誰都不敢碰的魔盒,它讓恨它的人天天在咒詛,它讓愛它的人天天在為它祈禱。所以,從1977年恢復以來的中國高考,它至今仍然是中國人的一場無法改變的苦戀——既恨死它,又愛死它,是恨愛交加的真正苦戀。
在十五年前的“報告”最后部分中,我曾用過“來年取消高考”這樣一個小標題,結果在當時引發(fā)了一場不小的風波,許多家長以為真有此事,好不歡呼,高中生們更是三呼“萬歲”。然而,那只是我在極度壓抑下的一聲吶喊,并不是真的。而我在“高考報告”中的最后一節(jié)“大學到底是什么?”,竟然在當時的億萬學生中成為一段經(jīng)典“流行語”。我以為,十五年后的今天,它仍然透著文字的無限光芒……
呵,我的中國,你何時才能放棄這永遠不舍的苦戀?何時才能清醒地意識什么是真正的、現(xiàn)實的、美好的夢想!
作者:大學生新聞網(wǎng) 來源:大學生新聞網(wǎng)
- ”淮河大橋“記事
- “有錢難買息縣坡,一半米飯一半饃”說的是我的老家。是不是有點“家鄉(xiāng)美”的意思
- 01-13 關注:0
- 陽光
- 越過黑暗的脊梁,陽光嘟嚕一下鉆了出來。
- 01-13 關注:0
- 鄉(xiāng)愁的模樣
- 回望故鄉(xiāng),它的存在,依托于幾個老物件:一口古井、一盤石碾、一棵老柳樹和老柳樹身上懸掛的鐘。
- 01-13 關注:0
- 日照
- 古人說條條江河歸大海,大海是那般宏闊的胸懷。在這樣的胸懷里升起一輪紅日,該是什么樣的景象?
- 01-13 關注:0
- 永不凋謝的玫瑰花
- 兩座山像兩座筆架,擺在山間,似在等待文人放置豪筆。這造型是姐妹山,姐屬一國,妹屬一國。
- 01-10 關注:2
- 最后的背影
- 父親,在我尚沒有真正踏上人生旅途的時候,離我而去,已經(jīng)二十年了。
- 01-10 關注:1
- 站在母親遺像前……
- 母親一生沒出過遠門。我曾對母親說一定要接她到北京來看看,可現(xiàn)在,這個機會我卻再也找不到了。
- 01-10 關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