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踐行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關愛留守兒童成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蘭州理工大學研究生會與學生會聯(lián)合組建“七彩云朵”志愿服務隊,7月28日-7月29日赴東鄉(xiāng)族自治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服務隊深入鎖南民族小學、鎖南鎮(zhèn)城南社區(qū)及布楞溝村,以青春智慧與熱忱服務繪就鄉(xiāng)村振興新圖景。
鎖南民族小學:童心筑夢,教育賦能成長之路
在鎖南民族小學,“七彩云朵”團隊精心打造“童夢彩翼”暑期成長營,重點服務東鄉(xiāng)留守兒童。團隊通過“色彩心情圈”、對稱知識學習等趣味心理互動,拉近與孩子們的距離,在關懷與教育中啟迪童心,厚植家國情懷。“星火傳承”計劃通過主題宣講、互動游戲與心理繪畫,生動講述“兩彈一星”元勛事跡,深化青少年愛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語翼振鄉(xiāng)”行動則聚焦語言能力提升,利用繞口令比賽、“方言工坊”、“蘿卜蹲”等游戲,巧妙破解語言關隘,有效提升了孩子們的普通話應用能力。團隊成員還參觀了校史館,感悟百年民族教育歷程和鄉(xiāng)村教育工作者扎根奉獻的“螢火蟲精神”。
城南社區(qū):青春之名,奏響多元賦能樂章
在鎖南鎮(zhèn)城南社區(qū),服務團圍繞“以青春之名,奏響時代樂章”主題,開展三大模塊實踐。“童心繪夢”板塊通過思辨課堂引導孩子們大膽描繪職業(yè)理想。“語潤心田”板塊創(chuàng)新舉辦“方言翻譯擂臺賽”,激發(fā)孩子們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的熱情。“星火相傳”板塊則用“算盤攻堅”“東方紅封蠟技術”等生動故事,再現(xiàn)科技先驅的奮斗史詩,在幼小心田播撒科學精神的種子。這場集職業(yè)啟蒙、語言賦能、科學傳承與紅色教育于一體的綜合實踐,不僅拓展了社區(qū)兒童的視野,也讓青年志愿者們在服務中深入體察鄉(xiāng)村需求。
布楞溝村:足跡丈量,共繪振興幸福圖景
走進布楞溝村,村史館內景象令人感慨:斑駁的老油燈與嶄新的光伏板并置,無聲訴說著從煤油照明到清潔能源的歷史性跨越。館長深情指著墻上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視察的照片表示:“總書記帶來的不只是路和水,更是斬斷窮根的信心!”館藏實物與影像串聯(lián)起村莊從閉塞走向通達、從貧困奔向小康的歷程。在農戶訪談中,村民和村干部分享了生活巨變:“2014年公路通到了家門口”,“2017年翻修的新房寬敞又亮堂”。文旅局同志介紹,蓬勃發(fā)展的紅色旅游有效帶動了就業(yè)增收和教育升學率提升,未來將聯(lián)動周邊產業(yè),實現(xiàn)“一業(yè)興、百業(yè)旺”,讓布楞溝的振興之路越走越寬廣。青年志愿者的腳步穿行于村落街巷,在柴米油鹽的煙火氣中,親身感受著鄉(xiāng)村振興帶來的幸福溫度。
此次“七彩云朵”志愿服務團的東鄉(xiāng)之行,通過“七彩假期”活動描繪童真夢想,以推普課堂筑起溝通橋梁,用“兩彈一星”故事點燃報國熱忱,在東鄉(xiāng)沃土播撒下希望的種子。志愿者們深刻體會到,這不僅是一次付出,更是一次汲取。他們以青春腳步丈量振興熱土,在服務奉獻中淬煉使命擔當。鎖南民族小學的“螢火蟲精神”啟示我們,當每一所鄉(xiāng)村學校都成為照亮童心的微光,每一次實踐都化作連接未來的橋梁,鄉(xiāng)村振興便擁有了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種。振興之路,青春正同行。▓D/文:蔡昊;初審:張曉鋒;終審:王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