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源于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涉及社會發(fā)展的方方面面,是滿足人們精神生活需要,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而現(xiàn)如今,僅有少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傳承,大部分則面臨逐漸在新媒體的浪潮下淡出人們視野的問題。為了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脫離困境,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啟為創(chuàng)新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開啟了助力非遺之旅,希望通過采訪已經成功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幫助那些面臨困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年8月19日下午,團隊成員共赴安徽省黃山市開展了,“歲月失語,非遺能言”的主題調研活動,采訪了徽派盆景的代表性傳承人洪慧娟老師。通過此次調研,團隊成員了解到,徽派盆景的起源,歷史發(fā)展現(xiàn)狀和傳承故事,感悟到綠色非遺。
下午,啟為創(chuàng)新團隊隊員們到達洪慧娟老師的家里,與洪慧娟老師進行了深刻的交流。洪慧娟老師對隊員們提出的問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非常熱情。洪慧娟老師說,徽派盆景始于南宋,盛于明清,因發(fā)源并主要流傳于地處徽州的安徽歙縣賣花漁村而得名;张膳杈扒捎“咫尺千里,縮龍成寸,小中見大,雖假猶真”的藝術手法,制成的盆景極少雷同,其將枯木的神韻展現(xiàn)的自然完美,集徽州人生產,生活,技藝,情感于一體。
根據洪慧娟老師的介紹,團隊成員了解到,洪慧娟老師自幼就與盆景有著不解之緣。她的父親就是徽派盆景的國家級傳承人,受父親影響,洪慧娟老師初中畢業(yè)回鄉(xiāng),就投入到徽派盆景的研制中來,多年來一直堅守在徽派盆景的研制中,擇一行,愛一行,2016年元月成立歙縣賣花漁村徽會苗木盆景專業(yè)合作社,洪慧娟老師擔任法人代表,在2018年入選指尖上的《徽州女人》,2019年榮獲徽州十大女工匠提名獎;叵脒@一路的經歷,洪慧娟老師表示非常欣慰,更無悔當初放棄學業(yè),承擔父業(yè)的決定。
啟為創(chuàng)新小隊在洪慧娟老師的帶領下來到微派盆景的生長基地。洪慧娟老師指著基地中的盆景一一介紹其種植過程,“這個叫徽梅,是經過多年雜交,人工嫁接和壓條形成的,其顏色各種各樣,花形狀絢麗多彩。”說著,洪慧娟老師教給隊員如何給盆景澆水,“澆水要從根部淋,使水讓盆景的根完全吸收,這樣的澆水才是有作用的澆水,直接從花瓣從上往下淋,那樣會使得盆景被淹死。”隊員們按照洪慧娟老師的指導,有條不紊的給盆景澆水。同時,在結束時,洪慧娟老師還送給了隊員一些花卉的種子,隊員表示后期會經常向洪慧娟老師學習如何種植綠植。
但徽派盆景的現(xiàn)狀卻很令人擔憂。徽派盆景和大多數非遺一樣,面臨著無人問津的局面。目前,盆景保護與傳承最大的困難是后繼乏人。盆景從地里扦插壓條,移栽,坐莊,修剪,再到復盆,上盆,養(yǎng)護,出售,最短時間也要20年,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多種手法技藝,藝人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才能掌握,加之目前盆景行業(yè)經濟效益不算高,真正安得下心來,保護和傳承盆景技藝的藝人少之又少。當談到自己對保護傳承徽派盆景所做出的貢獻時,洪慧娟老師眼里透著無盡的欣慰與自豪。洪慧娟老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種花養(yǎng)花,對盆景有深厚的情感。
留住文化根脈,托起民族未來。隨著新媒體的傳播和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手藝也正在以一種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中。洪慧娟老師表示,自己的盆景種植基地,也經常有青少年學生,文化愛好者前來學習和了解盆景技藝。團隊成員也表示,他們將用流媒體的方式對傳統(tǒng)工藝,傳統(tǒng)文化進行傳播,增加傳統(tǒng)工藝,傳統(tǒng)文化的曝光量,助力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
結束對洪慧娟老師的采訪,團隊成員對徽派盆景技藝的起源歷史,發(fā)展現(xiàn)狀和種植過程了解得更加透徹,同時,更對像洪慧娟老師這樣“擇一事,終一生”的文化匠人感到由衷的敬佩。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和國家強。而非遺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印記,是以人為核心,以生活為載體的傳承實踐,根植千年文化,擁抱數字時代,讓非遺與現(xiàn)代技術融在一起碰撞出強烈的火花,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飛入尋常百姓家。把非遺項目和其得以孕育,滋養(yǎng)的人文環(huán)境一起保護,避免非遺失去傳承基因,土壤和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