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領略科技魅力,增強當代青年的使命感與責任感,7月8日,安徽工業(yè)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赴銅陵市樅陽縣返家鄉(xiāng)社會實踐隊來到安徽樅陽縣華馳動能科技有限公司學習、了解新科技與新能源。通過了解磁懸浮儲能飛輪技術新能源的原理,拓展大家的知識領域,全面認識到科技在強國道路上的重要性。
在技術研發(fā)公司董事長王志強教授的帶領下,我和實踐隊員們進入了企業(yè)內部進行了參觀學習。步入工廠,眾多高新科技產品映入眼簾——磁懸浮飛輪儲能電池、氫燃料電池的壓縮泵、衛(wèi)星動量輪,就像科幻片一樣,令我們倍感驚奇。在獲得負責人的允許后,我們著重研究了磁懸浮飛輪儲能電池,原來飛輪儲能是將能量或動量存儲在高速旋轉的飛輪轉子中,實現電能到機械能再到電能的轉換。王教授在一旁聽著我們的激烈討論,熱情地為我們補充華馳動能的公司最新的科技產品、技術原理、應用領域和企業(yè)成就,并重點講解了公司關鍵技術的工作原理,加深了我們對高新技術的認知。
創(chuàng)新突破穩(wěn)定品質,落實管理提高效率。這是我在參觀過程中感悟最深的一句話。在生產車間,我們看到了公司產品的半成品零部件、產品生產的詳細工圖,了解了生產加工零件的機械學原理。我不禁想到,在學校的時候,我們重點學習了管理學原理》、《金工實習》、《機械制圖》等科目,原來這些知識并不是紙上談兵,它們都在企業(yè)生產管理中的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一位隊員聯想到不久前,歐洲國家在科技領域對我國多次進行制裁。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讓我們意識到對于任何一個企業(yè)或者國家來說,創(chuàng)新性的思想都是保持其生命力的靈丹妙藥,而合理的管理經營為其決定了正確的行進方向。
圖為王志強教授在向實踐隊員講述磁懸浮原理。大學生新聞通訊員 許瑾 攝
科學以無知之行始,以能行之知終。求知若渴的好奇心驅使我們在王教授的帶領下繼續(xù)深入學習。參觀的過程中,我注意到在工作車間的一角,擺放著許多半加工或者已經加工完成的零件,不同的零件旁都有著這個零件的詳細工圖,清清楚楚地注明了這個零件加工標準,和我們在學校里學習的東西剛好相契合。在來來往往之間還有工人對于這些零件進行分類,細致到相同類型的零件甚至還有不同的分揀標準。再往下走,我們便看到了生產、加工零件的機械,與在學校開設的實踐課程當中所教授的內容如出一轍,這讓我不禁感嘆體會到理論與實踐真正意義上的結合,看見了自己的專業(yè)在現實生產中的價值與作用。
在一旁,其他實踐隊員們對產品進行仔細觀察,有粗糙的,有光滑的,有作用大的,有作用小的。其實,人和產品又何嘗不“相似”,在最開始的時候并沒有與生俱來的優(yōu)劣。大家都是從“毛坯”開始,經過無數道工序的磨煉與錘打,造就了如今的模樣。而不盡相同的是,認知決定選擇,我們相比較與工業(yè)化的產品在完善自己的過程當中有更多的選擇,我們一路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大學,這像極了工廠當中的流水作業(yè),在不同的階段選擇了不同的道路,這些道路經過時間的串聯,最終指向了現在的自己。
圖為實踐隊員在觀摩產品。大學生新聞通訊員 許瑾 攝
古有“少年強則國強”,今有“科技興則民族興”,古今之情,原是相通。國家需要強大,社會需要發(fā)展,人民需要更好的生活質量,在21世紀的當下,科技是實現強國夢的翅膀,承載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身為新時代青年的我們,更應該積極參與到科技創(chuàng)新當中,深入第一線去了解新科技在生產中的應用,做到學有所用。
通過本次的實踐活動,我和實踐隊員們真切體會到科技的力量,感受到當下時代我們肩上所被賦予的責任和使命感。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必要條件,無論我們所學習的專業(yè)是什么或者想要從事的職業(yè)是什么,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增強自身的科技能力都可以幫助我們發(fā)展得更好。在新時代的成長發(fā)展過程中,我們不能只是單一地依靠自己所學習的專業(yè)能力去工作,更應該拓展多方面的技能,讓自己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發(fā)展,為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富強貢獻出自己的那一份力量,從而實現中國夢!
圖為實踐隊員在企業(yè)前的合照。大學生新聞通訊員 湯一鳴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