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7月19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傳媒學院“星火成炬,丹心筑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前往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開展追尋紅色足跡,踐行初心使命的社會實踐。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引導我們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投身社會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學生投身改革開放,向工農群眾學習,培養(yǎng)鍛煉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養(yǎng)性,樹立服務社會的思想的有效途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我們在校大學生更新觀念,吸收新的思想與知識。
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青年人當飲水思源。乘著七月的和風,尋著先輩的革命足跡,我回到我的故鄉(xiāng)于都縣,這片極具感染力與悠久紅色歷史的土地開展此次實踐。在父親的支持下,我懷揣著滿滿的激情與熱血開啟了“追尋紅色足跡,踐行初心使命”的旅程,由長征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館到長征渡口再到毛澤東故居何屋,再從共和國第一國企到紅軍長征小道、于都縣烈士紀念園和紅軍物質后方儲存地竹篙寨,一路追尋紅色足跡,吃午飯的間隙也沒留下,頂著驕陽,懷著沉重的敬意走進博物館,透過一件件展品、一張張圖片,一個個故事,重溫那段血與火的崢嶸歲月,了解于都人民為中國革命做出的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體會中國青年的熱血與擔當和他們身上那股為民的韌勁以及他們剛毅堅卓的優(yōu)秀品質。一路上暢通無阻,無需花一分錢,我想大抵是因為紅色文化就是無價之寶,是無法用錢財來衡量的。這讓我更加堅定馬克思主義,更堅定了我想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決心。
圖 1為團隊成員參觀中央紅軍長征紀念館中國共產黨史。 彭悅琴 彭月紅 攝

圖 2為團隊成員重走紅軍小道。 彭悅琴 彭月紅 攝
圖 3為團隊成員彭悅琴紀念于都烈士園的烈士。 彭悅琴 彭月紅 攝
要善于溝通,待人真誠,要有信心更要主動出擊。沒有人有義務幫助我們,但我們要懷有赤子之心和感恩之心。在實踐過程中難免會面臨失敗,但是不要灰心,要敢于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追尋這條紅色足跡的道路上剛開始就被拒絕,難免會灰心,但是于都人民總是以不經意的善意打動著我,拒絕我的采訪后,對方說的一句話很令人動容“我就是一個打掃衛(wèi)生的,沒什么文化,會弄臟你們的東西的,你去終點站有講解員。”再三反思后,我想可能是當時的我不夠友善,問題不夠靈活和完善。在找到問題后,最重要的便是解決問題。我通過逐漸的改變、提升,反復練習,反復修改問題,主動出擊,及時補救,整個交談和訪問的過程從逐漸的順暢到村民也樂意講,我自身的交流能力有所提升,客家話運用的也更加熟練,收集到的信息也更加豐富,這些都得益于于都人民的淳樸、友好和寬容,我十分感激。在深入調研和學習,我為段奶奶一生等待,一世情深的紅軍愛情故事感動,為不畏犧牲、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所吸引,為家鄉(xiāng)的紅色文化所感到自豪。
圖 4為團隊成員采訪紅軍長征小道本地居民關于紅軍長征小道的故事。 彭悅琴 攝
總的來說,此次實踐我受益匪淺,這不僅鍛煉了我的能力,更磨煉了我的意志,又讓我進一步了解我的家鄉(xiāng),還讓我對自己的使命和責任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身為青年,我輩必牢記總書記囑托,補足理想信念之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飲水思源,心懷感恩。追尋紅色足跡,踐行初心使命。賡續(xù)紅色文化,發(fā)揚革命精神,保護好紅色文化。(通訊員:彭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