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百年信仰:淮師學子獨秀園實踐,深耕紅色沃土鑄就青春新篇
懷著對歷史的敬畏與傳承的使命,淮北師范大學“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紅跡鑄新篇”點亮八皖實踐團的青年志愿者,于7月25日至28日踏訪安徽省安慶市陳獨秀紀念園,開展了一場沉浸式的紅色文化實踐之旅。志愿者不僅追溯先驅足跡,更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匯點上,思考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探尋紅色基因在當代的活力表達。
八皖大地,紅色底蘊深厚。安慶獨秀園,安息著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極具復雜性和開創(chuàng)性的人物——陳獨秀。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的思想與實踐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這里,是歷史的回音壁,更是青年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志愿者踏上了安慶這片紅色土地,來到陳獨秀墓。在莊嚴肅穆的墓前,她莊重地獻上鮮花,深深鞠躬,向這位偉大的歷史先驅表達誠摯的緬懷與敬意。隨后,她圍繞墓地展開細致考察,認真研讀每一塊碑文、每一份歷史介紹資料,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力求全面、深入地了解陳獨秀的生平事跡、思想演變以及他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的關鍵作用。
摒棄浮光掠影,志愿者們化身歷史的“解讀者”。在陳獨秀墓前,她俯身細辨碑文銘刻,指尖丈量歲月留痕的石材肌理,凝神體悟簡潔墓體與蒼翠環(huán)境營造的肅穆場域。這不僅是遺跡考察,更是在與歷史進行一場靜默而深沉的對話,思考先驅精神的物質載體如何在當代煥發(fā)生機。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陳獨秀在當?shù)氐挠绊懸约凹t色文化,志愿者來到陳獨秀紀念館。步入紀念館“中國共產(chǎn)黨主要創(chuàng)始人”展區(qū)。中共早期文獻、泛黃照片,特別是聚焦中共一大、二大的史料,瞬間拉近時空。講解員的講述與志愿者的即時提問、互動探討,讓陳獨秀在建黨洪流中的關鍵抉擇與思想激蕩變得可感可知。青年學子們在這里解碼的,是信仰的源動力與道路開創(chuàng)的艱辛。
在“新文化運動旗手”展區(qū),這里是思想的寶庫。面對《新青年》(初名《青年雜志》)的泛黃紙頁,志愿者屏息凝視“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的吶喊。志愿者對比展陳中的思想交鋒,深刻體認到陳獨秀作為啟蒙者的銳氣及其對青年責任的期許。而展區(qū)中樸素的生活用具,無聲訴說著革命者清貧堅守的品格,更凸顯其精神追求之純粹。“新青年”的核心要義——獨立、進取、科學、責任——在此刻與新時代青年產(chǎn)生了強烈共鳴。
為了獲取更立體的認知,志愿者走出紀念館,主動叩開當?shù)鼐用窈臀幕瘜W者的門扉。與老街坊的親切攀談,收獲了許多書本之外、口耳相傳的軼事,讓陳獨秀的形象從歷史人物變得有血有肉,更具人情味。并且在與當?shù)匚幕ぷ髡、研究學者的深度交流中,志愿者了解到安慶在紅色資源挖掘、保護、利用及宣傳教育方面的現(xiàn)狀、挑戰(zhàn)和創(chuàng)新探索,獲得了寶貴的基層實踐經(jīng)驗。
本次實踐中,志愿者不畏酷暑,細致調(diào)研,展現(xiàn)了當代青年吃苦耐勞、勇于探索的精神風貌。同時志愿者充分運用數(shù)字化手段:高清拍攝記錄細節(jié),精心制作圖文,真正實踐了“云聚紅跡”,觸達更廣泛的青年群體。一份詳實且富有見地的調(diào)研報告,不僅記錄了實踐成果,更提出了關于紅色文化創(chuàng)新傳播、青年思政教育路徑的思考和建議。
四天的安慶獨秀園之行,對點亮八皖實踐團的青年志愿者而言,是一次深刻的精神尋根;磶煂W子不僅追溯了黨的早期足跡,更深切感悟到陳獨秀精神遺產(chǎn)中歷久彌新的“新青年”內(nèi)核——對真理的求索、對進步的渴望、對家國的擔當。未來,志愿者將繼續(xù)“深耕”八皖乃至更廣闊的紅色沃土,“云聚”青年智慧與力量,讓紅色基因在青春脈動中澎湃不息,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續(xù)寫更加璀璨的篇章。
三下鄉(xiāng)推薦
- 一“陸”趣說蘿卜事,青春攜手促振興
- 8月11日,池州學院實踐團在左店鎮(zhèn)開展第四天暑期實踐,實踐團聚焦左店蘿卜短視頻宣傳工作,邀請到胡守昊書記參與拍攝,以幽默互動的形
- 08-11 關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