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尋訪紅色足跡 志愿傳承英烈精神
2025 年 7 月25日,淮北師范大學三下鄉(xiāng)實踐員陳夢雨奔赴利辛烈士陵園,開展紅色精神傳承調研,因響應國家紅色文化傳承號召、深化青年愛國教育而來,在莊嚴肅穆的陵園里,以實地走訪、史料梳理為路徑,解碼英烈事跡,讓八皖大地的紅色基因,借青春實踐注入時代新活力。
“這里每一塊墓碑都刻著滾燙的初心,每一段事跡都藏著未涼的熱血。”7 月 22 日清晨,利辛烈士陵園的松柏間傳來青年志愿者的輕聲感慨。來自安徽淮北師范大學的三下鄉(xiāng)實踐者陳夢雨在此開展為期一天的紅色調研活動,通過前期史料梳理、實地尋訪考證、素材系統(tǒng)創(chuàng)作,將沉睡在陵園里的英烈故事轉化為可傳播的精神火種。
2025.7.25 利辛烈士陵園紀念碑
案頭深耕:讓史料在準備中 “活” 起來
“利辛烈士陵園始建于 1984 年,安葬著從土地革命到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 136 位烈士,其中 89 位是利辛本地籍戰(zhàn)士……” 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陵園基礎信息。為讓調研不止于 “打卡式參觀”,我提前兩周啟動 “案頭攻堅”,構建起 “史料數(shù)據(jù)庫 + 調研路線圖 + 傳播施工圖” 三維準備體系。
在史料收集階段,我查閱《利辛縣志》《亳州革命老區(qū)斗爭史》等地方文獻,從安徽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官網(wǎng)調取陵園檔案,還聯(lián)系利辛縣黨史辦獲取《利辛英烈傳》等內部資料。“我發(fā)現(xiàn)烈士們平均犧牲年齡只有 24 歲,和我現(xiàn)在差不多大。”
針對陵園特色,我設計出 “三線并行” 的調研方案:以 “烈士籍貫” 為線索,重點尋訪利辛本地烈士的成長軌跡;以 “犧牲時間” 為脈絡,梳理不同歷史時期的斗爭故事;以 “遺物見證” 為載體,挖掘烈士生前物品背后的細節(jié),“歷史不是冰冷的文字,我要找到那些被忽略的溫度。”
陵園尋訪:用腳步丈量精神高地
清晨的陽光穿透松柏,在利辛烈士陵園的紀念碑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我?guī)е皇拙赵?“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的紀念碑前舉行簡短的緬懷儀式,讀出整理的《烈士名錄》,念到 “王克勤,1920 年生,利辛縣王人鎮(zhèn)人,1947 年犧牲” 時,在場的陵園管理員李建國同志輕輕點頭:“這是我們陵園的‘明星烈士’,他的故事能讓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戰(zhàn)士。”
2025.7.25 利辛烈士陵園英雄墓碑
在李建國的帶領下走進紀念館。展柜里的一支鋼筆引起我的注意 —— 這是 1946 年王克勤在部隊學習時用的鋼筆。“他出身貧寒,參軍后才開始學文化,這支筆見證了他從文盲到戰(zhàn)斗骨干的成長。” 李建國的講述讓我駐足良久,她立刻打開攝像機,鏡頭從鋼筆緩緩移向旁邊的《王克勤日記》復制品,同時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鋼筆 —— 自學精神;日記 —— 革命信念;戰(zhàn)術手稿 —— 創(chuàng)新意識。”
在 “淮海戰(zhàn)役” 展區(qū),一張泛黃的戰(zhàn)地照片吸引了我的注意。照片里,幾位戰(zhàn)士正抬著擔架沖鋒,背景是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這張照片里有三位利辛籍戰(zhàn)士,其中一位叫李德才,當時是擔架隊隊長。” 李建國指著照片角落的身影說,李德才在護送傷員時被子彈擊中腿部,仍堅持爬了兩里地把傷員送到后方。為高效完成調研,我按時段規(guī)劃行動:上午跟著李建國走訪陵園的每個角落,從 “烈士紀念墻” 上的名字講到 “英烈事跡廊” 里的故事;下午穿梭在紀念館,用慢鏡頭拍攝烈士生前用過的煤油燈、修補過的軍裝,用手機記錄陽光掠過紀念碑的軌跡;傍晚則在陵園的休息區(qū)整理筆記,將聽到的故事按 “家庭背景”“革命經(jīng)歷”“精神特質” 分類標注。踏入陵園,祝文清、江效雨等烈士的墓碑有序佇立,似沉默卻堅定的衛(wèi)士。祝文清 23 歲青春,永遠定格在 1950 年剿匪戰(zhàn)斗;江效雨以糧鋪為掩護,在黑暗歲月傳遞希望,終為革命獻身。這些墓碑,是時光刻度,標記著不同年代的熱血擔當 —— 從解放戰(zhàn)爭的烽火,到和平時期的使命堅守,烈士們以生命為筆,在八皖沃土書寫對信仰的赤誠。江效雨受進步思想感召,地下工作的智慧與勇氣,映照早期共產(chǎn)黨人的覺醒;李清明在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犧牲,展現(xiàn)和平年代軍人的無畏。這些 “紅跡”,不再是冰冷史料,而是可感可知的精神火種。
2025.7.25 利辛烈士陵園英雄墓碑
薪火相傳:讓紅色故事走進生活
“這些筆記里有 136 位烈士的基本信息,其中 7 位有詳細的生平故事和親屬口述補充。” 記滿烈士的筆記本,紙張邊緣因反復翻閱微微卷起。
在《利辛英烈傳》的空白處用紅筆補充張建軍講述的細節(jié);把拍攝的烈士遺物照片與歷史背景對應,在每張照片下方標注 “物品年代”“關聯(lián)事件”“精神內涵”。“有位烈士的軍用水壺上有七個補丁,李建國說這是他行軍時反復修補留下的,陳夢雨在照片備注里寫了‘節(jié)儉奉公的生動體現(xiàn)’。” 這些標注能讓看到資料的人更快理解背后的精神價值。講述王克勤在戰(zhàn)斗間隙堅持學習的故事,用 “24 歲的烈士與 24 歲的我們” 做對比,讓同齡人感受青春的責任與擔當,原來24 歲的青春可以這樣滾燙,平凡的生命能迸發(fā)出這樣的光芒。“以前在課本里讀烈士故事,總覺得是遙遠的歷史;現(xiàn)在親手觸摸他們用過的物品,聽著親屬的講述,才明白每個名字背后都是鮮活的生命。”這種認知的轉變讓我更加重視傳播的真實性 —— “他們的偉大不在于完美,而在于明知有遺憾仍選擇挺身而出。”在調研快結束時,李爺爺對這次調研給予肯定:“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愿意做紅色傳承工作,但能像這樣沉下心收集整理的不多。”夕陽西下時,陳夢雨最后一次來到紀念碑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每一個烈士的紀念碑都給我心頭一擊,陳夢雨也相信他們一直都在,身影被夕陽拉得很長,與陵園里的松柏構成一幅安靜而堅定的畫面。
三下鄉(xiāng)的意義,從來不在于形式的華麗,而在于是否真正走進歷史、觸摸精神,用最樸素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紅色傳承 —— 沒有精致的短視頻,沒有厚重的故事集,卻用扎實的資料整理、真誠的分享計劃、務實的建議反饋,讓英烈精神有了可延續(xù)的傳遞路徑。當那些帶著溫度的文字和影像,通過班級分享、檔案補充等方式慢慢擴散,紅色基因便在這樸素的傳承中,真正融入了青春的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