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店遇見最美的自己
很早的時候,只有一種書店,就是國營新華書店。差不多每個城市,包括那些偏遠(yuǎn)的邊疆小城,都會在最繁華的市中心,立一家新華書店,它和百貨公司,人民公園,人民醫(yī)院,郵局等,構(gòu)成一個城市的心臟。記得當(dāng)兵的時候,下到連隊后的第一次外出,就先去找新華書店,找到了心里才踏實。其實那個時候,是買不起書的,一個月只有六七元錢。
我們連隊有個圖書室,但畢竟是七十年代末,藏書極少,且大多是電工學(xué)、電路學(xué)之類(我們是通信連)。我發(fā)現(xiàn)圖書室后,天天纏著連隊文書打開圖書室的門,很快就把里面僅有的幾本文學(xué)書看完了。于是只要能請假進城,我就往新華書店跑,一鉆進去就不想出來,一遍遍看著那些渴望擁有的書,暗暗吞咽口水。那個時候書店不是開放式的,你要某本書,只能讓售貨員取給你。如果你拿在手上老不買,售貨員會不耐煩地說:到底要不要?只好尷尬地還回去。不像現(xiàn)在,就是不買,也能在書店里看上半天。
終于有一回,我過足了買書的癮。
那是當(dāng)兵第二年,我在《解放軍文藝》上發(fā)表了一篇千字散文,得到了此生的第一筆稿費,七元錢。我一取到錢就請假進城,坐在公交車上,生怕七元錢被小偷摸了去,時時用手按著。到了站,迫不及待地沖到新華書店,就是那個我常常流口水的地方,然后土豪一樣選了一摞書,全是我眼饞了很久的小說,中外都有。七十年代末,書是幾毛錢一本,很厚的才一塊多,七塊錢大概買了十幾本。我拿回來,先把書捐給連隊圖書館,然后再一本本借出來看——為什么如此?是因為第一次拿到其他戰(zhàn)友沒有的錢,不知如何是好。沒過多久,我又在軍區(qū)報紙上發(fā)表了第二篇散文,這次字?jǐn)?shù)多,拿到了八塊錢稿費,我又迫不及待地跑到新華書店去,又選了一摞書,再次捐給連隊圖書室,再次一本本借出來。
那兩次去書店,可以說是我最愉快的出行了。去時興奮不已,回來時幸福滿滿。我至今能清楚地想起那家書店的樣子,它在街道上的位置,和它里面的格局。后來,我們連一個戰(zhàn)友也去了,跑回來興奮地告訴我:新華書店又進了一批新書,你快去買呀!他哪里知道,稿費沒那么好掙的,我木有錢了。
幸運的是,在那不久之后,我考上了大學(xué),終于有了隨時可以免費看書的地方——圖書館。大學(xué)圖書館的書多到讓我目瞪口呆,單是里面揚起的灰塵,就足以淹沒我。我一次次去,一摞摞借,過足了閱讀的癮。不過,我依然喜歡去書店,依然會從每個月的伙食費里摳出幾個大洋,買上幾本?傆行⿻悄阕x過了依然想擁有的。
成都畢竟是省城,新華書店不止一家,還有專門的外文書店,古籍書店,少兒書店等等。而且書店總是在最好的地段,規(guī)模也不輸給百貨公司。后來,進入九十年代,便眼看著它一點點被流行服飾包圍,被大小商場蠶食,最終被無邊無際的喧鬧淹沒,直至消失。
就在新華書店漸行漸遠(yuǎn)的時候,無數(shù)的小書店應(yīng)運而生,最繁榮最鼎盛的時期,成都市中心的展覽館成了書市,周遭一圈兒全是書店,起碼有五六十家。都是極為簡陋的棚子,卻堆滿了書。我們再買書時,就不去書店了,而是去展覽館。騎上自行車奔去,一家家地逛。有時為了找一本書,彎腰低頭在無數(shù)家的小店里穿梭,F(xiàn)在想來,那才是最早的淘寶。感覺那個時候,全民都在淘書,全民都在讀書。真是令人懷念。
記得有一回,我去買余華的《活著》,開始我問:你們這兒有余華的《活著》嗎?被問的書店老板茫然搖頭,好奇地反問我,那書名就叫《活著》?我說是。他說我們從來沒進過這樣的書。走到下一家,我簡化了一下問:請問你們有余華的書嗎?老板回答,我們沒有語法書。我說不是語法,是小說。他說小學(xué)語法也沒有。我沒轍了,只好退出。這樣問了一家又一家,大概問了十家以上,都沒找到。
我走進最后一家書店。這家店里的文學(xué)書比較多,我在其中看到了很多自己認(rèn)識的朋友寫的書。我一排排地看,一會兒蹲下一會兒站起來,那樣子引起了書店女老板的注意。她走過來問,你想找什么書?我不抱任何希望地說:余華的書。她抱歉地說,我們只有《活著》。我驚喜地說,我就是要《活著》。
不知情的人聽見這樣的對話,還以為我們在比賽格言。
她馬上將一本薄薄的、裝幀很漂亮的書遞到了我的手上。的確是余華的《活著》。我連忙付錢。為了感謝她,我還特意在她店里多選了幾本書。女老板一邊收款一邊對我說,這本書的確寫得好,我是從頭到尾看完了的。你看人家一輩子經(jīng)歷了那么多坎坷,承受了那么多苦難,可是回憶起來還是心平氣和的。真了不起。
我聽了很感慨。隨便一個女店主,就給我上了一課。
再后來,展覽館那一圈兒書店忽地消失了,消失得一家不剩。就像它們莫名其妙火起來一樣,也莫名其妙的沒了。也許它們是散落到了城市深深淺淺的街巷里?
大概是新千年以后,我有了固定去的書店,就好像有固定去的美發(fā)廳、洗衣店一樣。這家書店就在我們大院的街對面,每次吃過晚飯散步時,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去這家書店。出大門,過馬路,就到了。
書店很小,大概只有十幾平米,光線也不太好,白天都需要開燈。長方形的房間,書柜呈7字形擺放。書柜只有兩米高,四五排的架子,上面密密麻麻地擺滿了書。也許是因為小本經(jīng)營吧,每種書都只有一兩本,所以品種非常豐富,文學(xué)政治經(jīng)濟少兒,五花八門。書柜對面墻上,是各種期刊。那么小一個書店,也藏著乾坤。
遺憾的是,我忘了那家書店的名字,也許它沒什么特色,既不是卡夫卡,博爾赫斯,馬爾克斯,也不是三味書屋。那個時候好多私營書店叫這樣的名字。但店里的女店主我記得很清楚,是個三十歲左右的清瘦的女人,很文靜。
由于常去,女店主和我熟稔了,賣給我的書總是八折。有時我也買雜志,雜志是不打折的。有時我想要的書她店里沒有,她就會替我去找,哪怕是已經(jīng)下架的書,過氣的書,她也會去找,而且百分之九十都能找到,就好像她是我的搜索引擎。一旦找到了她就打電話告訴我,我吃了晚飯去散步的時候,就感覺很有勁頭。后來,我時常把我想要的書,提前打電話或者發(fā)短信告訴她,像預(yù)訂一樣。
每次去我都要待好一會兒,有時候并沒有想要的書,還是喜歡一行行地在書架上瀏覽。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的書,就拿出來告訴她:這本書非常好哦。她會用心記下。那時,《我在天堂等你》銷售還不錯,她也進了好幾本。一有讀者買這本書,她會告訴人家,她認(rèn)識這本書的作者。讀者很驚喜,就請她索要我簽名。她就答應(yīng)下來,等我去書店時拿出來讓我簽。起初還有些忐忑,說這樣會不會給你添麻煩?我連說不麻煩,舉手之勞。
其實心里面,是竊喜的。
2006年起,我學(xué)會了網(wǎng)上購書,就再沒去那家小書店了,我甚至連個招呼都沒打,就將它遺忘了。有一天收到當(dāng)當(dāng)網(wǎng)送來的書,忽然就想起那家書店了,很懷念,于是吃過晚飯就特意去看它。依然是走出大院,依然是穿過大街,卻意外發(fā)現(xiàn),它已經(jīng)不在了,取代它的,是個小面館。
我很有些傷感,站在那里看了半天,不知它是何時關(guān)掉的?也不知書店的女主人去了哪里?現(xiàn)在以何業(yè)謀生?
我無法否認(rèn)網(wǎng)絡(luò)購書的便捷,以及便宜。我甚至都不習(xí)慣再到書店架子上一排排找書了。有時候睡覺前突然想看某本書,下單,第二天上午就送來了。我為這樣的便捷所迷惑,忘記了去書店的路。所以,當(dāng)聽到朋友們在痛惜實體書店的消亡,或者譴責(zé)實體書店的消亡時,我總是心下有愧,不敢言語。因為那消亡里,也有我的一份原因。
曾經(jīng)看到一句話,在書中遇見最好的自己。而我,是在書店遇見最美的自己。如今,不再去書店的我,也不再美麗。
可是總有些變化,是我們阻擋不了的。
也總有些故事,留在了書店。
作者:大學(xué)生新聞網(wǎng) 來源:大學(xué)生新聞網(wǎng)
- 荔江之浦
- 拉開窗簾的時候,竟然看到了一幅畫。一江碧水蜿蜒過眼,水之上是跌宕起伏的山,那山一直到目力不及才稍顯收斂。
- 02-03 關(guān)注:0
- 在書店遇見最美的自己
- 很早的時候,只有一種書店,就是國營新華書店。差不多每個城市,包括那些偏遠(yuǎn)的邊疆小城,都會在最繁華的市中心,立一家新華書店
- 02-03 關(guān)注:0
- 偶爾京劇
- 中國國家京劇團來紐約演出,托朋友的福,得了兩張位置頗好且免費的票。
- 01-13 關(guān)注:4
- 傷別
- 父親去了。去得太早。去得太苦。他躺在那里,微睜著雙眼。他還在等我。那眼神仿佛在問,老三為什么還沒回來?
- 01-13 關(guān)注:6
- 鐵凝印象
- 我對給他人寫印象記一直持謹(jǐn)慎態(tài)度,我以為真正理解一個人是困難的:通過一篇短文便對一個人下結(jié)論則更顯得滑稽。
- 01-13 關(guān)注:7
- ”淮河大橋“記事
- “有錢難買息縣坡,一半米飯一半饃”說的是我的老家。是不是有點“家鄉(xiāng)美”的意思
- 01-13 關(guān)注:13
- 陽光
- 越過黑暗的脊梁,陽光嘟嚕一下鉆了出來。
- 01-13 關(guān)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