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度洞察湘西地區(qū)民族交融的現(xiàn)狀,2月1日,“湘西夢尋——民族匯光”團隊成員黃娜、吳斯婷、薛明鳳踏入吉首大學隨機采訪50余名學生,并與校內(nèi)師生展開深度交流,揭開了這所高校民族交融的生動圖景。旨在挖掘其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學術參考和實踐啟示。
漫步在吉首大學的校園,團隊成員感受到了濃郁的民族交融氛圍。校內(nèi)多民族學生同堂學習、和諧共處,不同民族的學生們往來密切,風俗習慣的差異不僅沒有成為交流的阻礙,反而成為彼此相互學習的寶貴資源。在關于交友和婚戀觀的交流中,多數(shù)學生表示民族因素并非他們選擇的關鍵,然而,也有個別同學提及家庭觀念的影響,如一位苗族同學談到家人更傾向于同民族的婚戀對象。
團隊成員還采訪了一位民族學研究生,吉首大學民族學研究生張淑敏同學的經(jīng)歷,成為了民族交融的一個生動縮影。本科攻讀國際經(jīng)濟與貿(mào)易專業(yè)的她,因?qū)γ缱逦幕陌V迷,毅然跨考民族學。在吉首大學的校園里,身為漢族的她與苗族、土家族、白族、維吾爾族等各民族同學結(jié)下了深厚友誼。她興奮地向團隊成員介紹,吉首大學作為湘西州的文化高地,民族特色鮮明。一年一度的民族文化藝術節(jié),以及去年以“湖南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調(diào)查與研究”為主題的暑期學校,不僅為師生提供了交流研討的平臺,更成為了民族文化傳承與交流的重要契機。每逢湘西州州慶,來自各少數(shù)民族自治州的同胞們歡聚一堂,共慶佳節(jié),讓她深切感受到了民族交融的強大魅力。
“在吉首,‘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標語隨處可見,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我們生活的真實寫照。”張淑敏感慨地說,“在這里,我了解到了苗族姑娘的‘哭嫁’、土家族的‘趕年’,每一種文化都獨特而精彩,讓我對各民族文化充滿了敬畏與熱愛。”
團隊成員還有幸采訪到了吉首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袁理,他則從歷史和文化的高度,為團隊成員解讀了民族交融的深刻內(nèi)涵。他指出,民族語言的變遷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結(jié)果。在湘西,土家族漢化早于苗族,由于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少數(shù)民族文化在與漢族文化的碰撞中,經(jīng)歷了同化與濡化的過程。歷史上的改土歸流,雖然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但也引發(fā)了一些矛盾和沖突,如苗民起義等。然而,正是在這種交流與碰撞中,各民族逐漸走向融合,共同匯入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
袁理副院長還提到,曾經(jīng)的地理阻隔限制了湘西各民族的交流,但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民族文化交流的壁壘正在逐漸打破。“盡管歷史上有過隔離的嘗試,但‘趕場’等民間交流方式從未間斷,這說明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是不可阻擋的。”他說道,“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于國家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他還提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為了更好地朝向未來,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用不同的視角去重新理解各民族從古至今交往發(fā)展變化,也決定了我們未來民族發(fā)展方向會越來越好。
“湘西夢尋-民族匯光”團隊的這次調(diào)研,不僅讓他們看到了吉首大學在民族交融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更讓他們深刻認識到,在湘西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各民族正攜手并肩,共同書寫著中華民族團結(jié)奮進的壯麗篇章。未來,隨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斷深入,湘西地區(qū)必將綻放出更加絢爛的民族和諧之光。在湘西的群山之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地理屏障的消解,更是文化隔閡的破除。民族交融的進程,正如這山間的云霧,看似緩慢,卻從未停歇。
作者:黃娜、吳斯婷、薛明鳳
來源:湘西夢尋——民族匯光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