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地的沉思
紅土地上的沉思
2025年7月1日清晨的泰寧縣籠罩在一層薄霧中,實踐隊踏上了尋訪紅色記憶的旅程。這座閩西北小城,曾是中央蘇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寸土地都浸染著革命先烈的熱血。穿過現(xiàn)代樓宇,拐入一條青石板鋪就的老街,街道的近頭,爐峰山便赫然出現(xiàn)眼前。在詢問了當?shù)鼐用窈,三百二十八級的臺階,實踐隊隊員開始一步步向上攀登,每一級都刻著烈士的名字和籍貫。江西、福建、湖南……這些來自天南地北的青年,永遠長眠在了異鄉(xiāng)的土地上。在爐峰山上有紀念碑,有瞭望塔,也有先輩們曾經(jīng)與敵人浴血奮戰(zhàn)過的戰(zhàn)壕,在經(jīng)過爐峰山革命紀念碑時,實踐隊隊員仔細聆聽了有關紀念碑后的那段塵封往事,這些故事讓實踐隊隊員們肅然起敬,并站在石碑前舉行默哀儀式。此時,實踐隊隊員們明白,這座山不僅是地理坐標,更是一個民族的精神高地。站在山頂俯瞰泰寧全城,實踐隊隊員們想起紀念館里看到的數(shù)據(jù):當年僅有五萬人口的泰寧,就有三千多人參加紅軍,幾乎家家都有子弟投身革命。
下一站是紅衛(wèi)村。這個藏在群山間的小村落,曾是紅軍重要的后勤基地。八十多年過去,這片紅土地早已換了樣貌,但那些年輕生命的吶喊與犧牲,已經(jīng)融入山川血脈。隨后,實踐隊又來到了朱德、周恩來的舊居、紅軍歷史紀念館,展柜里陳列著銹跡斑斑的軍號、磨破的綁腿、缺角的搪瓷碗,這些靜默的物件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故事。在這里實踐隊隊員們仔細認真的閱讀墻上的紅色歷史,真切的感受到了曾經(jīng)先輩們在戰(zhàn)場上奮勇殺敵,浴血奮戰(zhàn)的情景。在參觀的最后,實踐隊隊員們站在黨旗下重溫入黨誓詞。在紀念館出口處的電子屏上,無數(shù)紅色光點組成中國地圖,每個光點代表一位泰寧籍烈士的犧牲地,那星星點點的光芒,照亮了歷史的天空。
(通訊員:沈冠儒 劉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