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巍巍,沂水湯湯;烈士之風,山高水長。2022年7月19日,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爍日隊隊員來到紅色革命老區(qū)臨沂,走進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緬懷先烈、追思英雄,翻開紅色故事的書頁,感悟沂蒙精神,賡續(xù)紅色基因。
走入陵園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旖旎又蔥郁的風光和矗立在中央的高聳的革命烈士紀念塔。聳入云霄的紀念塔象征著烈士之魂貫穿于天地,是令人敬仰、撐起人們心中紅色信念的支柱。塔身正面赫然熠耀著毛澤東同志題寫的“革命烈士紀念塔” 七個金色大字,塔周浮雕、題詞等為我們呈現(xiàn)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中黨和人民英勇奮戰(zhàn)的場景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英雄的贊詞。立于塔下,仰望著這雄偉的沂蒙革命之風的凝縮,似有鮮活生動的畫面在我眼前一幅幅展開,我看到了先輩們眾志成城、舉刀提槍、同仇敵愾、血染蒼穹時的英勇身姿,那是在一團團硝煙中仍屹立突出的旗幟紅光,是戰(zhàn)時人們布滿陰霾的心中的耀眼晨光,是震撼后輩心靈的堅定輝光。
塔的兩側(cè)分布著各位曾灑血揮汗于沂蒙的烈士之墓。我行至各位烈士墓前,默讀英雄們的事跡,于心中深切緬懷,并默默記下烈士們的名字:陳明與辛銳、漢斯·希伯、羅炳輝、王麓水、常恩多、劉炎和張元壽。其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羅炳輝將軍。羅炳輝將軍生前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33位軍事家之一,1946年指揮部隊阻擊國民黨軍進犯解放區(qū)時,突發(fā)腦溢血,于臨沂蒼山蘭陵病逝。羅炳輝將軍自小性格倔強堅韌,憑借一腔熱血參軍后全身心投入抗戰(zhàn)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最令我敬佩的是,由于多年艱苦的戰(zhàn)斗,羅炳輝將軍換上了嚴重的高血壓病,抗戰(zhàn)勝利的消息傳遍全中國的時候,將軍因高血壓處于昏迷狀態(tài),當?shù)诙烨逍训臅r候,人們將喜訊告訴他,他振奮地堅決要求重返前線參加受降工作。羅將軍這種為戰(zhàn)而忘我的境界深深震撼了我的心,即使重病纏身,即使病情才剛有好轉(zhuǎn),即使勝利的消息帶給更多人的是歡欣與慰藉,他也堅定地繼續(xù)投入到前線當中,帶著極大的喜悅和勁頭繼續(xù)參加工作,這是一種對于軍事工作和和平大業(yè)多么強烈的熱愛之情和責任感啊。作為一個遇到坎坷便會有所顧忌的后輩,我感到十分羞愧。不僅是我,當代許多年輕人有畏難的通病,殊不知在和平年代中生活成長已是幸運之至。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就是有像羅將軍這般的志士勇士在忘我之境中以赤子之心艱苦奮斗,才使代代后輩過上幸福安康的日子,我輩當秉承先輩之風,讓烈士之魂指引我們砥礪前行。
革命烈士紀念堂與革命烈士紀念塔在整個陵園的中軸線上,二者共同將整個陵園分成了兩個部分,使整個陵園規(guī)整而莊嚴。堂內(nèi)鐫刻著從大革命時期到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25年間,在沂蒙山區(qū)境內(nèi)戰(zhàn)斗、犧牲及沂蒙山區(qū)在外地犧牲的62576位烈士的英名。如果說紀念塔是通過塔身筑造來講述紅色歷史,那么紀念堂便是通過英名數(shù)量來震撼人心。雖然在中華民族的整個抗戰(zhàn)史中,犧牲的人何止區(qū)區(qū)6萬,但站在和平年代去衡量,6萬多的生命的消逝實乃令人痛心之事,況且或許還有更多無名英雄在這片紅土上拋灑過熱血,我們也無法知曉,所以這6萬多的數(shù)量更多反映出有千千萬萬的中華英雄為國犧牲,戰(zhàn)爭之殘酷、烈士之英勇,由此可感。
當硝煙散去,英雄之骨常埋于地下,而烈士之魂是永生不朽的。處于和平年代的我們,當深入了解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紅色的歷史會接續(xù)感染更多來到紅色土地參觀學習的人們,紅色的精神會一代代傳承下去,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