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外學子三下鄉(xiāng) | 梁家河游歷有感
2021年7月22日,雨后初晴,天空湛藍,白云朵朵,西外“西樹心向黨,紅色延安行”主題團隊整裝出發(fā),前往梁家河。
剛至此地,映入眼簾的是個被崇山峻嶺包圍著的村莊。我們一路向前,參觀村史館,拜訪知青舊居、壩淤地、知青井、磨坊、代銷店、鐵業(yè)社、沼氣池,重溫入團誓言,學習幾十年前一群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埋頭苦干的過往,內心由平靜逐漸掀起陣陣漣漪。
多年以前,梁家河本是一個籍籍無名的村落, “貧窮”與“落后”是它的代名詞,那時它一不通公路,二不通電,人們過著十分清貧的生活。1969年,一幫北京青年的到來,使梁家河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其中就有不滿16歲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大隊,他開始了知青的歲月——住窯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與村民同吃同住、打壩挑糞、修公路、建沼氣、在這里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在近7年的時間里,總書記與村民、其他知青同甘共苦,艱苦奮斗,將貧窮驅走,帶來了富裕的曙光。
歲月不居,初心不改。從梁家河走出去的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始終牽掛著這片土地上的鄉(xiāng)親們,2007年至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四次回信梁家河慰問這里的百姓。習近平曾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我邁出人生第一步就是到了梁家河,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里。”可見習近平總書記寄予這片故土、人民的深情。曾經在梁家河,習近平最大的心愿就是讓鄉(xiāng)親們飽餐一頓肉,現如今,山還是那座山,地還是那片地,梁家河卻不是以前那個舊模樣。我們看到的是富裕和安康:產業(yè)全面升級,家家戶戶有了致富路子;鄉(xiāng)村全面發(fā)展,土窯洞變成了新樓房;農民全面進步,人人過上幸福的日子。
梁家河在習近平總書記的人生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后來回憶起在梁家河插隊的歲月,他深情地說:“七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最大的收獲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yǎng)了我的自信心。”梁家河很小,小到在中國地圖只是一個很渺小的地方,梁家河又很大,大到可以啟迪人的思想,孕育中國夢,種下偉大思想種子。這里有為民造福的初心,有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埋頭苦干的作風,有攻堅克難的意志,有中華復興的夢想。這些都是我們學習領會、學習領會十九大精神的生動教材。
今天,我們走進梁家河,對習近平總書記的知青歲月有了新的認識,也對梁家河有了新的解讀。我們定當從中汲取營養(yǎng),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自強不息,艱苦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