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實踐狀況與難點痛點,推動相關立法完善與輕罪治理創(chuàng)新,2025年7月25日,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法護新生”社會實踐調研團深入義馬市朝陽路前進社區(qū)。值此輕罪治理探索深化之際,團隊以法治目光聚焦現(xiàn)實痛點,用專業(yè)訪談叩問制度困境,在司法實務前沿探尋犯罪記錄封存的破局路徑。
團隊前期工作準備充分,盛思寒、杜如燕精心設計問卷,內容直指罪名性質、封存邊界、操作梗阻及分層標準等制度核心癥結。何宇爍與朝陽路司法所所長茹媛媛進行制度深度對話,讓紙面議題落地生根。茹媛媛所長結合多年社區(qū)矯正與安置幫教實踐,剖析道:“探討分層封存,實務界多認同區(qū)分‘微罪’與‘輕罪’之必要,對設置考驗期亦表支持。”她的話語亦透出憂慮:“標準模糊、查詢權限管控不易,仍是橫亙前路的現(xiàn)實關山。”

“一名50多歲男子刑滿后渴望新生,卻因昔年醉駕犯罪記錄,竟連外賣、保安等基礎崗位亦將他拒之門外”,茹所長回憶時,聲音低澀,“他走投無路來到司法所,懇求一紙‘無違法犯罪記錄證明’,只為換一線生機。”這錐心案例,如一面鏡子,清晰映照出當下輕罪治理的沉疴——犯罪附隨后果的泛化,正悄然扼殺“新生”的希望,也以最迫切的聲音宣告:構建科學、合理、可操作的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刻不容緩!
此次司法所之行,面對面的思想碰撞與鮮活案例的深度剖析,為團隊注入了豐厚滋養(yǎng)。學子們不僅收獲了司法實踐最前沿的一手資料,更深刻體認識到:一套行之有效的封存制度,正是打通回歸社會“最后一公里”、消解“標簽效應”、筑牢預防再犯罪堤壩的關鍵樞紐。輕微犯罪當事人那艱難的生存困境,已化為調研團成員心中沉甸甸的課題。他們所鉆研的“封存制度”,不再停留于紙面,而是化作關乎個體尊嚴、生存權利與法治溫度的時代叩問與行動號角。
(法學院杜如燕 盛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