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新華學院至善至美突擊隊于汕尾市海豐縣新山村開展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期間,扎根鄉(xiāng)村、深耕實踐,開展“情暖新山,薪火永續(xù)”系列主題活動。7月15日-21日,“童心銀齡同堂樂”“紙藝里的鄉(xiāng)村記憶”“解鎖網絡密碼”“紅色小游戲”等系列主題支教活動在新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有序開展,至善至美突擊隊隊員們以賡續(xù)紅色血脈為主線,將網絡安全教育、健康生活方式與創(chuàng)意手工實踐有機串聯,實現精神傳承與能力培養(yǎng)的同頻共振、知行合一,為當地老人和孩子們送去知識滋養(yǎng)與溫情陪伴,以青春行動書寫著雙向賦能、代際聯結的溫暖篇章。
突擊隊隊員們以時間脈絡串聯中國近代革命、海陸豐地區(qū)歷史地位、新山村的紅色故事與精神傳承。向小朋友們介紹彭湃、呂培其等英雄事跡,介紹義平社與赤衛(wèi)隊舊址、紅色文化館等“紅色寶藏”,生動呈現了新山村從秘密農會活動到迎接解放的崢嶸歲月,并以“團結、奮斗、助人”的革命精神激勵新山村的小朋友們,號召大家以平凡日常為起點,用躬身踐行延續(xù)星火,將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圖為突擊隊隊員為老人們講解養(yǎng)生穴位。黃煜荑 供圖
突擊隊隊員們還化身“健康小導師”,為老人們講解中醫(yī)穴位知識,并一同開啟了“拍拍操”之旅。通過現場示范按摩手法,講解“養(yǎng)老穴”“足三里”等穴位,耐心指導著爺爺奶奶們學習養(yǎng)生知識,一按一揉間,老少同頻互動,傳遞的不僅僅是健康關懷,更喚醒著對傳統(tǒng)養(yǎng)生智慧的關注。健康與活力在歡聲笑語間綻放,成為支教活動中一道溫馨的風景線。
圖為突擊隊隊員帶領孩子們開展手工活動。陳燕君 供圖
隊員們組織孩子與老人們共同參與手工活動,以“大手牽小手”的方式,親手制作象征著革命精神的榮譽勛章和“小紅花”手工黏土。隊員們俯下身來,手把手地指導老人和孩子們折疊、裁剪、粘貼,將一張張普通的卡紙變成一枚枚閃耀的“紅星勛章”,將一包包粘土化作手心溫熱的小紅花。紅色不再只是課本里的照片,而是可觸、可嗅、可傳遞的溫度。
圖為突擊隊隊員開展“網絡安全教育”支教課堂。黃燕婷 供圖
隊員化身"安全教官",通過情景模擬、互動游戲等生動形式,從“探索網絡世界”“識別網絡安全風險”“安全上網的必備技能”三個角度出發(fā),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終身受用的網絡安全必修課。
在紅色基地,突擊隊隊員們和小朋友們一起開展紅色小游戲精心設計了三大互動環(huán)節(jié):“紅色堡壘保衛(wèi)戰(zhàn)”、“薪火相傳長征路”、“紅星閃閃心連心”。一系列的紅色主題互動游戲,遠不止于簡單的娛樂——它是一座連接歷史與當下、個人與集體的精神橋梁。在這場特殊的游戲之旅中,孩子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友誼和快樂,更是一顆顆飽含紅色基因的種子——它們將在集體生活的土壤里,生長為支撐他們一生的精神脊梁。
圖為支教活動現場合照。陳燕君 供圖。
在這次支教實踐中,廣州新華學院至善至美突擊隊的隊員們充分發(fā)揮專業(yè)特長,以生動鮮活的方式引領孩子們走進革命歷史,讓紅色的種子在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fā)芽;在互動創(chuàng)作中,孩子們不僅收獲了藝術的樂趣,更領悟了團結協(xié)作的真諦。與此同時,爺爺奶奶們通過健康科普活動,既掌握了實用的養(yǎng)生知識,也在歡聲笑語中感受到青春的朝氣與社會的溫暖。而作為突擊隊隊員的我們,在這場跨越年齡的對話中,則深刻體悟了奉獻與服務的意義,更見證了精神的傳承——紅色基因在少年心中延續(xù),敬老愛老的美德在行動中弘揚,而青春的力量,也在這樣的雙向奔赴中熠熠生輝。